第七章  行為治療與認知治療

請尊重著作權,抄襲從事營利行為者追究法律責任

壹、學習理論

一古典(傳統)制約理論:刺激-反應

二操作(工具)制約理論:反應-刺激

三社會學習論:強調模仿學習。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四認知改變論:刺激-認知-反應

()貝克Beck主張個人內在想法→影響情緒和行為。

()艾力斯 Ellis:提出理情行為治療(REBT),主張以理性想法取代不合理的想法,以改善情緒困擾

 

貳、行為治療的策略

增強原則:可以增加適當行為

()正增強法

1.給予正增強物,來增強適當行為。例如:準時起床→給予代幣一個。

2.增強物:指個案喜歡的刺激,例:代幣屬於正增強物,適用於慢性精神病患日常生功能活訓練。

()負增強法

1.移走負增強物,來增強適當行為。例如:服刑中的囚犯表現良好→減刑、提早結束坐牢。

2.負增強物(嫌惡刺激):指個案不喜歡的刺激,例:關保護室、罰站等。

 

處罰原則:可以消除不當行為

()條件嫌惡法:給予個案負增強物,消除偏差行為。例如:戒酒病人酒中加入嘔吐劑→病人喝酒→嘔吐→→迴避喝酒(條件化制約)

()隔離法:撤走個案正在享受的正增強物,消除偏差行為。例如:罵人→拿回一個代幣。

行為治療原則的比較

 

正增強物

負增強物

給予

好行為→正增強法

壞行為→嫌惡治療

拿走

壞行為→隔離

好行為→負增強法

 

 

消除(削弱原則)

當個案出現不當行為後,不再給予原先的增強物(將「附帶收穫」移除),以減少不當行為的發生。例如:兒童吵鬧(附帶收穫:可以獲得媽媽注意力)→則不予理會(不再給予注意力這種增強物),吵鬧行為就會減少

 

類化

相似情境產生相同反應,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小孩看到護士會哭→看到白制服也會哭」。

 

五逐步養成

將欲塑造的新行為,分成幾個步驟,由前往後推,由簡單的方式開始,朝向最困難的目標逐步完成;每完成一個步驟即給予增強物,直到能完成整個行為為止,用於日常自我照顧功能缺失的病人。例如:A1A1A2A1A2A3(完成)

 

六相互抑制

人類行為方式在同一時空中只能有一種傾向,所以可利用好行為來抑制偏差行為。例如:小孩哭(偏差行為)→要他唱歌(好行為)焦慮症、恐慌症→肌肉鬆弛法(好行為)

 

參、行為治療基本概念及歷程

一目的

行為治療主要利用各種行為修正技術,改變不被期待的行為,並促進健康行為,適合訓練慢性精神病患的自我照顧能力

 

基本概念

()源自於「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環境中學習得來的。

()重視的是此時此刻所呈現的問題不探討潛意識的內在衝突

() 一次處理一個部份行為,再逐步完成整個治療;治療的步驟要循序漸進,由簡入繁

()強調科學化法則,行為是可觀察、紀錄與量化的。

()強調當事者學會自我管理的技巧,將所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指派家庭作業是治療重點,不斷的在生活裡學習

()觀察問題行為內容,包括:在何種情況下(行為前情境)、病人出現何種行為、行為之後產生什麼結果。

()在治療前需要與家屬及個案充分溝通,一起擬定行為問題、確認目標、訂定策略及評值

()前要先訂立契約,內容:時間、地點、行為目標、增強物等。

()個案要能主動參與治療若產生抗拒反應,不可以懲罰

 

肆、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的模式(認知-反應)

認知治療主要強調個人內在想法,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不合理的認知會造成情緒的困擾,進而構成精神疾病。主張改變非理性的想法,就可以改變個人適應不良的行為適合: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擬身體障礙症;不適合:急性精神病人

認知治療的特徵

()強調此時此刻,不探討潛意識的衝突。

()針對功能缺失的不良行為訂定治療目標

()病人必須是主動參予,與病人一起明定目標。

()引導病人調整想法和行為,協助克服日常生活中適應不良的困難。

()病人家庭作業,如:作技巧練習、增強新行為

 

認知的錯誤(cognitive distortions)

認知錯誤

定  義  及  例  子

過度類化

(過度推論)

a.定義:以單一事件的結論,對大多數的事件做推論

b.例如:一次不及格→以後都會不及格。

過度個人化

 

a.定義:將尚未被判斷的事情內化到自己身上

b.例如:媽媽表情很臭→一定我做錯了什麼

思考兩極化

 

a.定義:事情不是好就是壞。

b.例如:沒有考上二技→人生一定會毀掉。

災難化思考

 

a.定義:對人與事都往最壞的地方想

b.例如:考試一定會很難,不會簡單。

選擇性負面注意

 

a.定義:只注意到負面的事件或記憶,而忽略正面的訊息。

b.例如:只看到男朋友不高→從沒想到他很溫柔。

獨斷、專橫

 

a.定義:沒有支持的證據便下一個負向的結論

b.例如:男朋友沒買禮物→一定是移情別戀。

應該與必然

 

a.定義:執著於僵化的標準或不合理的要求。

b.例如:認為別人也都「應該」跟自己一樣循規蹈矩。

完美主義

 

a.定義:對自己的每一件事都要感到十分完好。

b.例如:心情很差是因為才考全國第二名..

外化的自我價值

 

a.定義:基於他人的肯定來界定自我的價值。

b.例如:必須隨時表現很好,讓他人稱讚。

解讀別人的想法

(讀心術)

a.定義:沒有證據的支持下,認定別人的想法。

b.例如:別人一定覺得我很癡肥。

 

伍、治療技術與應用

減低焦慮

()呼吸運動

()引導想像(自我暗示)請病人閉上眼睛想像愉悅的情景,如:聽到海洋聲音、聞到花香

()放鬆訓練法:運用行為治療的相互抑制原則,如果肌肉放鬆,焦慮便可減低。

()生理回饋法:藉由機器直接觀察到生理變化,來做肌肉放鬆的練習,以減輕焦慮並修正行為

()系統減敏感法

1.利用肌肉鬆弛法抑制焦慮,然後逐步慢慢地接近引發焦慮的情況,最後達成對刺激敏感度的降低

2.過程中要配合肌肉放鬆,以降低對焦慮的敏感度

3.適用於恐慌症畏懼症、強迫症患者。

4.治療過程中,要與病人討論害怕的嚴重度及認知的改變

 

 

二認知再建構(認知治療技巧)

技巧

方法

監測思考與感受法

協助個案自省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分辨適切和不適切的反應。如:「真愛是永遠持久的」是非理性的信念

檢視替代方法

尋找其他更多替代的解決方法協助病人看到許多事情是有選擇的。如:問個案「難道沒有別的選擇了嗎?

去災難法

 

練習自我對話,協助個案知道自己沒那麼糟糕。如:「最嚴重會發生的情況是什麼?如果真的發生有那麼嚴重嗎?比你差的人都會怎麼想呢?」

駁斥非理性想法/思考中斷法

當個案有非理想法的時候,協助讓異常思考停止並且省察不合理的信念。如:大喊「停」

再建構與重新定義

鼓勵由不同的觀點來看事情,如:失戀是壓力,但也可能是一個轉機。

 

學習新行為

()肯定(主見)訓練:協助病人肯定自己的價值及信念。如:教導病人多用「我」來表達意見。

()社交技巧訓練:是高度結構化的活動,依據病人社交技能的缺失施予計畫性教導,以達到加強個人在生活情境中表達應對及適應的能力,且能改善人際關係,適合:慢性精神分裂症病患。

1.訓練內容:基本會談技巧(如何詢問問題視線接觸說話聲音的清晰度與強度、避免慌張與自我貶損)社會知覺技巧(分析問題能力、個人注意力)、特殊情境的處理技巧(工作會談技巧、同事相處)

2.訓練原則

(1)訓練目標應明確,要個別化、具體

(2)教導應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具體

(3)程序包括:講解→示範→角色扮演→回饋→家庭作業

(4)重複練習

(5)社交技巧訓練為行為治療的臨床運用

(6)社交技巧訓練可以自由應用代幣制度

3.適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社交技巧者。

 

陸、護理人員的角色與功能

 

角色功能

評估期

1.確認問題行為目錄:將適應不良需改變的行為均予列出。

2.建立基準資料:指問題行為發生的狀況及頻率、產生什麼結果

3.確認增強物

4.共同訂定治療的目標,治療歷程中,目標仍可依需要而做修改

執行期

1.事先需與病人訂定治療契約,包括:目標、進行方式等。

2.應以友善態度糾正病人的行為

3.應與病患及家屬有充分的溝通,且勿以增強物操縱病人

4.採用增強技巧循序漸進來建立新行為,並將行為推展到一般日常生活情境。

評值期

需不斷進行

 

文章標籤

凌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