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精神科護理的基本概念  重點整理

請尊重著作權,抄襲從事營利行為者追究法律責任

壹、對精神科病人應有的認識

病人的並非完全處於病態中,而是在某些情況下行為才會脫離常軌。所以,正常與異常之間是無法截然劃分的,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

身心一體且相互影響。

個案的問題行為都是有目的及潛在意義的,如強迫行為的病人,不斷重複洗手,可能有過類似偷竊的行為,而藉此除去內在的罪惡感。

勿以道德標準衡量且保持中立態度:個案的行為是屬於病症的一部分,不應以社會規範中,道德標準的眼光來衡量病人。此外,精神病人並非無可救藥,他們仍有成長的潛力,護理人員應認識病人的長處,對病人抱以適切的希望。

人際關係影響治療效果:病人非經不起任何失敗;精神衛生護理人員的獨特功能,是以護理人員本身做為照護或治療的工具

行為是學習來的,亦可經訓練而學習改變;在必要時需給予外力制約,用以重新學習適當行為。

常是家庭問題的代罪羔羊

 

貳、社區心理衛生工作

社區心理衛生之基本概念

是一種團隊模式,其服務的焦點在於預防工作上,對象為社區中全體居民,其進行方式是團體互動的過程;重點不僅是在精神疾病的醫療護理,更在社區民眾精神衛生觀念之改善,滿足社區成員心健康需求以達到精神疾病的預防、治療與復健的目標。

 

我國社區心理衛生之發展

() 1994年,衛生署積極實施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工作內容涵蓋推動去機構化醫療、擴大辦理精神病人醫療補助、推展精神病人社區復健、普及心理衛生教育宣導、進行精神醫療院所的評鑑工作、編列輔助公立醫療院所的預算及籌建精神醫療網

() 推動對精神病人人權問題的注重,加上「去機構化運動」的觀念,主張病人早日回歸社會適應社會生活

 

社區心理衛生工作範圍

積極而言,促進心理健康;消極而言,強調精神病的預防、治療及復健

()三級預防

 

工作重點及目的

機構

服務內容

促進心理健康、預防危險因子的產生,適用於一般社區健康民眾,最具成本效益

1.目標

(1)低精神疾病發生率

(2)早期發現有礙心理健康之因子,將其減低

2.工作重點

(1)提供精神衛生教育,發揮個人潛能。

(2)加強調適壓力能力促進心理健康,提升適應力

(3)提供民眾精神衛生知識及認識心理疾病,減少對精神疾病的偏見

老師學校輔導中心生命線、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自殺防治中心。

1.心理衛生問題的篩檢,如憂鬱症、焦慮症

2.高危險性個案諮商及心理輔導

3.學校心理衛生工作(新生入學評估及篩檢)

4.青少年心理健康講座、性教育、壓力處理、心理諮詢

5.婚姻及優生保建諮詢、夫妻溝通技巧

6.就業輔導及訓練。

7.提倡休閒娛樂。

 

減少精神疾病的盛行率,適用於精神病人

1.目標

(1)早期發現疾病,早期診斷

(2)早期治療、減輕痛苦

(3)縮短住院,預防疾病惡化

2.工作重點(投入最多護理人力)發現個案、縮短住院日數、早日重返社會、危機處置

精神科醫院(急診、門診、病房)危機處置(自殺防治專線)

1.在治療性環境中治療病患,如:抗精神葯物與心理治療症狀護理、強制就醫

2.轉介精神醫療。

3.危機處置,預防暴力或自傷行為

精神復健,適用於精神病患及家屬

1.目標

(1)透過復健治療及轉介,提供社區資源,降低疾病的殘障程度及慢性化

(2)心理與社會功能的重建,達較佳的適應力。

(3)加強獨立生活能力,增進工作動機,早日回歸社會

(4)預防精神疾病的復發

2.工作重點:提供病患復健、長期妥善的生活安排與照護。

康復之家(中途之家)、庇護工廠、日間留院、居家服務、精神護理之家

1.社會化及日常生活功能訓練

2.職能治療、工作及社交技巧的訓練

3.長期照顧計畫、個案管理

4.組織自助團體

()全球積極推動「社區心理衛生」的原因

1.人們對於精神病人人權問題的重視

2.精神疾病治療模式的改變

3.去機構化運動的觀念

4.精神藥物的發明與應用

 

社區精神醫療資源(慢性精神病患的社區治療模式)

「機構化」是指病人長期住院後所引起的現象,包括被動退縮、過度服從過度對醫院依賴。因此,「去機構化」是藉由設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做良好出院準備服務、社區化精神醫療服務、個案管理、居家護理等社區化服務減少病人社會功能退化

 

以社區為導向的精神醫療模式,已成為治療慢性精神病患的主流「社區」精神衛生護理人員的照護重點,為:提供服藥相關知識,以供醫療團隊共同討論服藥問題之因應方法;評估精神症狀對個案生活的影響,教導症狀因應技巧協助日常生活安排,建立良好作息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主要任務是協助精神病人達到適應社區生活,工作內容如下:

1.辦理促進心理健康的衛教、宣導及專業訓練等相關活動,如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到學校進行心理衛生工作的宣導、藉由媒體推廣心理衛生及精神疾病防治

2.辦理民眾心理衛生諮詢,如電話輔導家庭訪視

3辦理高危險群個案之危機處理及轉介,如參與自殺防治計劃。

4.規劃並執行災難及緊急事件之心理衛生服務

5.協助辦理所屬醫療院轄區內精神病人社區復健方案。

()日間留院

較有開放性及自主性,可訓練病人自我管理;病人白天到醫院持續接受復健,晚上返家與家人相處,是病患從醫院回歸社區的重要步驟;可加強病人獨立生活與自我照顧能力,此為出院病患最佳的安排

()康復之家/中途之家(half-way house)

是提供一個半保護性、暫時性的中途住所病患以團體及自治互助的生活方式,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白天可外出工作,晚上則回到康復之家。適合:

1.病況穩定,可自行服藥

2.未適應家庭、無家可歸或家屬無法接受其返家同住

3.可執行日常自我照顧

()社區復健/職能訓練

提供一個壓力較低的職前訓練,使病人適應社區生活與具備職業技能,例如職能工作坊、康復商店及庇護工廠(職業復健)

()居家護理(居家治療)

1.精神衛生居家護理的特性與功能

(1)與家屬合作共同照顧病人如監測服藥及定期返診。(初次服務,最優先的護理措施)

(2)提供社會福利資源,如轉介復健機構

(3)讓個案在較熟悉的環境中接受治療,預防疾病復發、降低再住院

(4)提供個案或家屬適當的醫療協助

(5)處理家庭危機,如症狀干擾嚴重時,協助強制住院治療(協助聯絡警消人員送醫治療)

(6)教導家屬照顧病患及與病患相處的方法,減輕家屬負擔。

(7)可增進病患獨立生活及與病共處的能力

(8)提供身體與精神之健康評估。

2.居家護理的目標

提供病人和家屬幫助,使其合乎人性的照顧增進病人的獨立生活能力,進而利用更多的社會資源

 

五社區心理衛生護理的重要概念

()個案管理(Case Management)

提供出院的個案有個別性、延續性的照顧,使其成功生活在社區中;個案管理者任務包括:病人出院後之追蹤、居家照顧、轉介或社區資源連繫參與個案的日常生活事務、個案的居住安全與權利保護評估個案功能程度以建立符合個案的治療計畫(包括用藥種類與方式、住院、治療的成本效益評估)

主要六個核心活動:發現個案主動出擊護理評估、服務計畫、連結必要的服務服務系統的監測權利保護等。其工作原則是強化個案的優點與潛能、以積極而主動方式介入、強調專業治療性關係

()精神復健(社區復健)

包括:個人衛生、整理家務、使用運輸工具社交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就業工作能力的訓練等。原則如下:

1.相信多數精神病患都具有成長與改變的潛力,「希望」是精神復健的基本要素。

2.精神復健的焦點是整個人而非疾病

3.治療的核心是行為和功能而非症狀,是健康導引而非症狀減輕。

4.希望個案在所有計畫領域都能主動參與

5.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治療。

6.提供案個能在社區中建立正常的角色及人際關係

 

護理人員之角色與功能

()直接照顧病人者:予以病人身心照顧,滿足其基本需求。例如:照顧整日臥床不動的重鬱患者。

()評估者:評估個案的症狀變化,是否有規則門診及服藥、家屬互動及日常生活品質如何

()教導者:對象包括家屬及病患,教導藥物的服用、副作用處理、症狀處理、日常生活訓練

()聯繫者:促進病人及家屬與醫的溝通。

()代言者:幫病人爭取工作、權利。

 

我國社區心理衛生的概況、困境及未來展望

()概況

WHO的心理衛生白皮書中指出,精神病患最理想的治療場所是「病患最熟悉,且最少束縛的環境」,這種環境自然是病患住慣的社區

()困境

1.社區、醫療衛生、警政單位間未彼此協調及整合

2.全民健保之給付、社區復健設施設置標準,無法使民間積極參與,社區復健機構仍不足

3.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功能未完全發揮,醫院與社區間的服務仍缺乏連續性

4.社區內緊急危機處理的機構仍不足

5.社區民眾對精神病患污名化仍深

6.社區精神醫療未能善用社區資源等

7.我國精神醫療資源較欠缺,社會福利措施未適當配合醫療政策。

文章標籤

凌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