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肌肉骨骼障礙護理  重點整理

請尊重著作權,抄襲並從事營利行為者追究法律責任

壹、檢查及評估

特殊評估

()費林氏測試(Phalen’s test)

1.目的:評估正中神經是否受壓迫。

2.判斷:若手指(小指不會)有發麻或燒灼感,出現感覺異常的現象,稱為提內爾氏徵象(Tinel¢s sign)(+)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膨出徵象(Bulge Sign)

1.目的:評估膝關節內是否有少量液體積存

2.判斷:若有腫脹表示膝關節內有液體積存。

()McMurrary’s test氏測試(迴旋擠壓測試)

1.目的:評估膝關節有無半月板損傷或軟骨突出

2.判斷:若疼痛無法伸直、有咔嗒聲,表示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或有軟骨突出。 

()/後向抽拉測試 (Anterior/ posterior Drawer Test;抽屜測試)

1.目的:評估有無前/後十字韌帶斷裂

2.判斷:受檢者屈膝90度,檢查者將膝蓋向後推再向前拉,若向前拉>0.5cm→前十字韌帶斷裂,向後推>0.5cm→前後十字韌帶斷裂。

()湯瑪斯測試(Thomas test)

1.目的:評估有無髖關節攣縮

2.判斷:若伸直的下肢離開床面表示有髖關節攣縮。

 

骨掃描(Bone scanning)

()目的:診斷骨腫瘤、骨髓炎、骨質疏鬆症及骨折等骨病變。

()方法:由靜脈注入能被骨骼吸收的放射性同位素鎝-99m(TC99m  MDP),有病變的骨頭會吸收較多放射性同位素

()檢查後護理措施

1.放射性同位素放射線很小,無任何危險性。

2.在體內也很快衰退,排泄物不需要特別處理。

3.無任何不適,可恢復日常活動

 

三關節檢

 

關節攝影術

關節鏡檢查

關節穿刺術

目的

注入顯影劑於關節腔內→關節作ROM→拍攝關節軟組織構造與外形。

1.診斷:切片、照像及錄影。

2.治療:半月板切除術膝蓋刮除術。

1.移除液體、減低痛苦

2.診斷關節炎。

3.將藥物注入關節以減輕炎症反應

禁忌

碘過敏

1.關節彎曲小於50%(如:纖維性黏滯)

2.穿刺部位皮膚有感染

檢查後

1.關節傷口照顧

(1)彈性繃加壓,制動8~24小時

(2)冷敷。

(3)可從事一般活動,但避免過度費力的運動

2.觀察合併症:感染、血腫等。

3.評估遠端肢體溫度、感覺、脈搏

4.3週內可恢復正常活動

3.關節液變化

(1)發炎: WBC↑、葡萄糖↓。

(2)外傷:有RBC

(3)痛風:有尿酸結晶

 

 貳、常見的特殊處置

石膏

()種類

石膏的範圍要包括該部位近端及遠端的關節,且要保護與石膏接觸的骨突,以防形成壓力點。

1.體石膏

(1)主要固定脊椎。

(2)在胸腔處開石膏窗,以利於呼吸。

2.肩部人字形石膏:加橫棒。

()上石膏的方法及護理

1.上石膏的流程

(1)準備病人

種類

顏色

光澤

味道

溫  度

叩擊

外觀

乾石膏

白色

無味

同室溫

響亮

堅固

溼石膏

灰色

霉味

先發熱15分→冷冷的

濁音

潮溼

(2)上石膏時注意事項

a.剛上好的石膏,以手掌心支托肢體(手成杯狀向上支托),避免石膏內凹

b.在乾燥過程中最初10-15分鐘肢體有灼熱感(∵水份蒸發),可在骨折處冰敷

(3)石膏乾燥過程中的護理措施

a.石膏未全乾時不可放在硬床或桌上;且需要維持其肢體不動,以免變形

b.以軟枕支托,避免石膏避免受壓或擠扁,枕頭上不可以覆蓋橡皮或塑膠類的防水墊子

c.不可覆蓋棉被,可用電扇、吹風機或烤燈低溫(18吋以上)來回輪流吹上石膏的部位;禁:直接以烤燈或吹風機熱風吹,防灼傷石膏下皮膚

d.體石膏者,不可以直接於頭下墊枕頭防頸胸前傾造成胸部壓迫感及石膏變形。

e.影響石膏乾燥的因素:石膏中等待蒸發的水分多寡、石膏的厚度(層數)及周圍環境(溫度、溼度、通風)

2.使用石膏期間的護理

(1)維持皮膚完整性

a.石膏邊緣處要處理整齊石膏邊緣穿襪套反摺,避免皮膚受壓。

b.皮膚可使用50% alcohol→增加抵抗力。

c.一段時間後,上石膏肢體會有聞到酸味或發癢現象,這是出汗和脫皮造成,是很普遍的現象

d.皮膚搔癢時,可在石膏下放紗布對拉、用空針打空氣,勿將外物伸入石膏內

e.熟石膏不可以碰水,可用溼布擦污穢處

f.勿拉石膏內襯物→保持石膏內平滑

g.體溫突然↑、石膏表面會發熱、石膏尾端有惡臭或石膏開口處有滲液→感染或壞死。

(2)維持適當姿勢

a.抬高石膏肢體至高於心臟部位的高度,尤其前24-48小時內(腫脹最嚴重),減輕局部肢體水腫。

b.每日兩次俯臥,減少髖關節屈曲攣縮。

(3)協助病人翻身及運動

a.翻身時勿抓人字形石膏之橫棒來轉動。橫棒:加強力量。

b.上石膏肢體:等長運動

c.健側:等張運動

(4)預防發生合併症

a.評估循環

(a)蒼白試驗:超過5秒→立刻報告

(b)觀察6P症狀:Pain(疼痛)、Pallor(蒼白)、Pulselessness(脈搏摸不到)、Paresthesia(感覺異常)、Paralysis(麻痺)、Poikilothermia(溫度改變)

b.觀察腔隙症候群(Compartment syndrome)

(a)原因:石膏、繃帶過緊、骨折(內在或外在壓迫)肌肉受傷腫脹筋膜(延展性差)包圍的肌肉、血管與神經壓力↑→缺血、缺氧→組織胺釋放→水腫(→缺血、缺氧→組織胺釋放→水腫…)→缺血-水腫的惡性循環→神經、血管損傷及感覺異常;是一種急症會導致不可逆損傷

(b)症狀:感覺異常(最早症狀)疼痛(抬高或止痛劑無法緩解)6P徵象;肌肉神經受傷→上肢出現手與腕攣縮(佛克曼氏攣縮)

(c)處理

肢體與心臟同高(勿高於心臟,防動脈血流不足)筋膜切開術立刻去除壓迫來源(最佳處理方法)

3.拆除石膏的護理

(1)↓傷害:操作電動石膏鋸時要保持不動。

(2)↓乾燥脫屑:.以溫水浸泡以去除痂屑,不可以用乾紗布搓除皮屑,擦乾後塗上羊毛脂溶液。新生的皮膚避免日曬。

(3)↓下垂性水腫:抬高肢體、穿彈性襪或用彈性繃帶、避免立即下垂,以免腫脹疼痛

(4)↓肌力喪失、肌肉萎縮

 

牽引(traction)

()定義

1.牽引力

秤錘產生拉力,施力在遠端肢體,來調整近端的骨頭位置

(1)長骨牽引:牽引力與骨的長軸呈一直線,

(2)頭及骨盆牽引:牽引力與脊椎呈一直線

2.反牽引力

用於對抗拉力,以免個案滑動。反牽引力來自病人體重、與床褥之間摩擦力及其他力量(牽引平衡系統)例如抬高床頭。

牽引部位

牽引力

抬高部位

反牽引力

頭部、頸椎

向床頭

床頭

向床尾

下肢、骨盆、腰椎

向床尾

床尾

向床頭

()種類

1.依持續性分

(1)持續穩定骨折

(2)間歇緩解肌肉痙攣

2.依固定位置分

 

皮膚牽引

(skin traction)

骨骼牽引

(skeletal traction)

牽引

重量

8~10(2~3kg)

(不可>10磅)

15~30磅(6.5~13.5kg)

時間

3~4週。(勿大於1個月)

大於4 wks,效果好。

缺點

皮膚受損

易感染,造成骨髓炎

()牽引護理

1.觀察遠端6PCTMS症狀

2.維持正確之牽引力力量

(1)維持持續性牽引

(2)使用硬床及骨科便盆(保持脊椎一直線)

(3)取下秤錘前先拉牽引繩

3.維持反牽引姿勢

(1)頭、頸牽引抬高床頭

(2)骨盆、下肢抬高床尾

4.懸掛之秤錘從滑輪自由的垂下

(1)牽引繩

a.在滑車軌道內,需平直及無阻力。

b.不可以打結、碰到床和厚被蓋

(2)牽引錘

a.重量不可以隨意的增減,直至骨頭融合。

b.不可取下秤錘(不可中斷牽引)

c.保持懸空,不可碰觸地面。

(3)腳不能碰到床尾

5.預防褥瘡及垂足:在可能的範圍內翻身、觀察背部皮膚。

6.增加水2500-3000cc/→減少便秘、UTI、結石。

7.運動

(1)健側→等張運動

(2)患側→等長運動

8.骨骼牽引部位護理

(1)定時檢查皮膚及骨針插入處有無感染。

(2)骨釘消毒:用棉棒沾3%雙氧水生理食鹽水75%酒精

(3)最嚴重的合併症是骨髓炎

 

人工關節置換術

()適應症

最常用於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頸骨折的治療。

()護理措施

1.術前護理

(1)勿抽煙及服用止痛藥(Aspirin)。

(2)練習使用三點步態、移位及下床。

2.術後護理

(1)髖關節成形術(髖骨骨折好發於老年人)

a.維持肢體適當位置,以預防關節脫位

(a)患肢宜外展30°(離開中線15)兩腿間放置三角架翻向健側,兩腿間要夾以足夠寬度的枕頭(外展枕)

(b)髖關節屈曲大於90三個月內避免:

蹲下去(綁鞋帶、穿鞋子、撿東西)坐太低(沙發椅、軟墊的椅子)、身體前傾(坐在浴缸內上下樓梯、蹲馬步) 、兩腿交叉。

b.預防髖部彎曲攣縮

(a)每天俯臥二次,每次20-30

(b)髖關節全範圍關節活動

(c)患肢多作主動性運動,臥床時平直伸展

c.手術有併用骨泥石,手術後即可承重,若未併用骨泥,周圍新組織要6星期才能長好,故6星期後方可負重

(2)膝關節置換術

a.以石膏、夾板或彈繃固定膝關節→防止脫位、膝關節屈曲

b.以枕頭抬高48小時,以促進血液循環;足踝放枕頭,保持膝蓋伸直→↓膝攣縮

c.真空引流管拔除後(通常在24小時後),使用持續被動運動機器,增加關節活動度、↓攣縮

d.出院指導

a.術後三個月內暫不能負重,須以助行器協助行走

b.維持理想體重→減輕關節負擔。

c.避免爬山、上下樓梯、跑步、提重物、走遠路

   

截肢

()義肢裝置

 

立即性裝配義肢

延遲性裝配義肢

目的

預防腫脹、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增加舒適、早日進行復健。

觀察殘肢癒合狀況;較難控制腫脹及疼痛。

注意事項

OP後用硬敷料(石膏),每10~14天殘肢會縮小→更換硬敷料,3~4永久性義肢。

OP後用軟質繃帶包紮→10~12週→裝上永久性義肢。

()術後護理

1.觀察出血,op後可用石膏繃帶加壓、控制腫脹

2.用加壓敷料包成圓弧狀,利日後裝義肢

3.維持適當的體位,以防關節區屈攣縮

(1)手術後24~48小時內,依醫囑將床板抬高,而不是用枕頭抬高患肢

(2)手術後24~48小時後(第三天後),需使殘肢平放於床面與健肢靠攏,保持內收,預防外展畸形

(3)採用硬床,2-3小時俯臥20-30分,以伸張屈肌

(4)殘肢禁止彎曲及外展,以預防攣縮避免:彎曲膝蓋、外展、採半坐臥

4.穿戴義肢注意事項

(1)義肢

a.需整天穿戴義肢,義肢穿得越久,局部腫脹程度越易減輕。

b.不可用水清洗,可以用濕布擦拭。

(2)殘肢

a.枕頭壓迫→以免水腫及增強皮膚韌性。

b.由外向內按摩(由縫線周圍向縫線處按摩),以促進癒合。

c.中性肥皂及水清洗並擦乾,需穿棉襪、彈性繃帶包紮

d.禁止貼膠布、塗酒精或乳液→容易破皮。

e.維持適當體重

 

參、肌肉骨骼常見的問題及處理

週邊組織受傷

()種類:挫傷、拉傷、扭傷。

()處理

1.PRICE」臨床處置

(1)Protection:保護,避免第二次傷害。

(2)Rest休息

(3)Ice冰敷→減少出血、腫脹及疼痛。

(4)Compression:壓迫,用冰敷袋壓迫在出血點→減少出血、腫脹及疼痛。

(5)Elevation提高患部止血及消腫。

2.不要按摩→↓炎症

3.3~4週加壓固定不動

(1)使用彈繃固定、減輕腫脹,每8小時鬆綁,防止循環受阻。

(2)嚴重者利用夾板或石膏固定受傷部位

 

骨折(Fractures

()骨折癒合過程

1.過程

成人骨折癒合時間約需1018

分  期

特  性

1.血腫形成

出血、炎性滲出物。

2.肉芽組織形成(細胞增殖時期;骨痂先質)

細胞、新微血管漸侵入血腫。

3.骨痂形成(重要期;纖維軟骨性骨痂)

肉芽組織變化,形成暫時性骨痂,需足夠營養

4.骨化(骨性骨痂)

鈣鹽沈積,形成永久性骨痂。

5.鞏固化和再塑造

形成真骨。

2.癒合時間及速度

(1)年齡小>年齡大

(2)細骨>粗骨(橈骨較指骨久)

(3)海棉骨>緻密骨

(4)適當制動>活動

(5)不完全骨折>完全骨折

(6)非負重>負重關節

(7)適當營養:鈣、磷、Vit D、蛋白質→癒合快。

(8)良好血循→癒合佳

(9)動情激素減少會不利骨的生成。

()合併症

1.腔隙症候群(同前)

2.脂肪栓塞

(1)部位

常見於長骨骨折(脛骨或股骨)或多發性骨折、骨盆骨折(因血管多→血管破裂)

(2)原因

脂肪球由黃骨髓→破裂的小靜脈進入血循環→肺(最多)、腦、腎血管栓塞,並造成血小板凝集反應

(3)症狀

在受傷後或長骨手術後48~72小時內發生,做血管攝影可以確立診斷

a.脂肪栓塞(與肺栓塞不易區隔)

意識狀態改變、發燒、ESR↑、PR↑、RR↑、呼吸困難、缺氧、發紺及蒼白、肺高壓、肺水腫、頸胸肩背部及腋下皺摺處有瘀斑(最典型症狀)

b.腦部脂肪栓塞:瞳孔改變、意識模糊、抽搐。

(4)處置:預防重於治療

a.患肢↓移動,適當的制動骨折部位

b.觀察肺栓塞症狀

c.補充水分:預防脫水及低血壓。

 

肆、骨骼肌肉疾病

骨髓炎Osteomylitis

較常發生於孩童及青少年,男性>女性

()病因

骨骼受到化膿性球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常見,常侵犯骨骺。

()診斷

1.骨切片最準確診斷(傷口細菌培養與骨切片培養結果常不同)

2.核磁共振顯像(MRI),最適合早期診斷。

3.骨掃描(bone scan),維持平臥姿勢,病變的骨頭會吸收較多的放射線同位素

()治療

 

急性骨髓炎

慢性骨髓炎

表徵

1.全身性:發燒、PR↑、疲倦。

2.局部性:骨骼上方持續疼痛、紅腫發熱鄰近關節腫脹、移動疼痛加劇→拒絕移動、固定患肢呈半收縮狀

1.微發燒或不發燒。

2.有死骨產生、膿和死骨碎片由瘻管流出、皮膚呈現瘢痕、肌肉及關節僵硬萎縮。

 

1.抗生素

(1)感染初期(骨骼未壞死前) 使用,持續使用至無發燒後3~4星期,通常需治療6~1年。

(2)未確定致病菌前先給予廣效抗生素→適合抗生素。

2.鎮痛解熱劑。

3.切開引流、清創:骨膜積膿、併發細菌性關節炎時。

1.手術:切除壞死部位

(1)死骨切除術:擴創術去除壞死組織

(2)骨移植

a.綿骨移植:須將海綿骨的小碎片(常取自後髂骨)填入空腔內

b.骨小段轉移:空腔>6cm時,最常取用腓骨及髂嵴

(3)截肢

2.抗生素、高壓氧治療

 

二關節炎

()各種關節炎

項目

類風濕性關節炎

(RA)

骨性關節炎

OA,退化性)

痛風性關節炎

性別

>男

55停經後女性多

男>女

主要

病因

1.自體免疫(遺傳)無法治癒

2.壓力(使疾病惡化)

1.肥胖、受壓、負重。

2.老化DM

3.Estrogen

1.普林代謝↑尿酸↑(尿酸排泄↓)

2.遺傳

主要

症狀

1.類風濕性結節常見於前臂尺側及鷹嘴處

2.手指呈天鵝頸狀、偏向尺側

3.關節呈紡垂狀

4.小關節滑膜炎→滑膜充血與水腫→血管翳→關節鈣化、骨性沾黏→近側指骨過度伸展

5.早上關節僵硬明顯(1小時)

1.邊緣會有增生反應→軟骨和贅生物(骨贅或骨刺)指關節對稱性骨刺

(1)近端:蒲夏氏結節。

(2)遠端:赫布登氏結節。

2.關節活動時有輾札聲、酸痛,走路困難

3.疼痛隨著時間及活動加重,最後夜間都痛

4.清晨關節僵硬少(30)

1尿酸沉積於關節及結締組織→炎症反應;關節有痛風石及軟骨糜爛。(關節穿刺術可以確立診斷)

2.由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突然發作的急性疼痛

 

好發

部位

手指遠端(最明顯、先侵犯小關節)

(最多)、髖、脊椎 (負重關節)

四肢的遠端關節,尤其足部大腳趾(掌趾關節最常)→足踝→膝→手指(遠端關節)

對稱性

全身對稱性

(至少有3個受侵犯)

局部性

局部性

誘因

休息後,早上最明顯

運動後及陰冷天氣會加劇

阿司匹靈、酒、壓力、利尿劑、快速減肥、飲食不正常

藥物

1.阿司匹靈→出現紫斑症要立刻報告

2.類固醇→↓炎症

3.抗風濕藥:抗發炎,作用慢。

(1)金劑:有皮膚炎、腎毒性

(2)免疫治療(SLE)

1.阿司匹靈。

2.Glucosamine(維骨立)→提供軟骨營養,重建軟骨細胞,減緩衰退

3.玻尿酸注射→提升關節的潤滑作用

1.秋水仙素Colchicine→減輕炎症反應(嚴重腹瀉要停藥)

2.Probenecid→增加尿酸排泄,↓腎小管再吸收尿酸

3.Allopurinol→抑制尿酸合成

飲食

不需特殊飲食限制,若體重過重→減輕體重。

蛋白、高鈣、低熱量→維持體重

限高普林、避免高脂肪

特殊

處理

1.早上先活動再下床。

2.金鹽療法:

(1)避免日曬

(2)監測蛋白尿

1.減肥

2.使用枴杖

3.避免扛重物、爬山

4.髖與膝關節置換術

1.痛風石處皮膚護理。

2.多喝水3000 ml/天→尿量>2000cc

3.多攝取鹼灰性食物→↓腎結石。

檢查

血液免疫檢查同SLE

ESR正常

1.ESR↑、WBC

2.尿酸↑

()高普林食物:牡蠣、香菇、蘆筍、黃豆芽、內臟、酵母食品。

()關節炎的護理

急  性  期

恢  復  期

1.臥床休息→減少壓迫關節;關節以夾板協助固定,並進行等長運動→維持肌肉功能

2.冷敷、抬高患肢→止痛消腫。(最重要,優先處理)

3.不可按摩關節但可按摩上下肌肉,防止萎縮

1.ROM↓攣縮。

2.熱敷與運動可減輕肌肉痙攣、疼痛及僵硬。

3.按摩

一 般 性 護 理 原 則

1.臥床時可使用護架,以防關節受壓→↓pain

2.↓攣縮

(1)膝下禁放枕頭、關節保持伸直,避免長期半坐臥

(2)睡硬板板床、睡平、定期俯臥

(3)每日規則運動、ROM→↓攣縮

a.若關節腫脹,則儘量不要活動該關節,ROM 1/

b.活動前半小時可服用止痛藥→↑疼痛閾值,預防疼痛發生

3.使用大關節活動,以保護關節

(1)減少精細動作,↑自我照顧

(2)右手應逆時鐘轉動門把,左手應順時鐘轉動門把

(3)使用直背椅、廁所坐墊要墊高

(4)運用正確身體力學。

 

骨質疏鬆

()病因及分類

1.原發性

 

停經後(Type Ⅰ)

老年性(Type Ⅱ)

年齡

停經後15~20年後

70歲女性或≧80歲男性

原因

Esterogen↓→↑骨鈣流失

日照時間和Vit D攝取不足→鈣吸收↓→副甲狀腺亢進→骨鈣游離

骨折部位

腰部脊椎(壓迫性)、腕部、髖部股骨轉子間骨折

髖部股骨頸、肱骨、脛骨、多發性脊椎(楔形)骨折

2.續發性

(1)疾病:腎臟疾病、副甲狀腺亢進、庫欣症候群、降鈣素↓

(2)藥物:類固醇

(3)活動不足:關節炎、中風→長期臥床

(4)營養缺乏:Vit D和鈣攝取不足

(5)不良的生活習慣:過度喝酒、抽菸、喝咖啡和茶、日照時間不足

 ()症狀

被稱為沉靜的疾病,因骨折後才被診斷出來,之前常常沒有症狀。

1.身高變矮、駝背(道瓦傑氏駝背)主要是脊椎塌陷造成。

2.自發性骨折最常見,常在胸椎和腰椎中下段(因舉高或彎腰)、髖、腕

3.背痛:舉重或彎腰時出現→慢性痛。

4.泌尿道結石:尿鈣值↑

()治療

1.飲食

(1)高鈣、低磷

a.乳製品,例如:牛奶2-3/天。

b.色蔬菜,例如:菠菜、芥蘭菜。

c.魚類,例如:小魚乾、吻仔魚、蝦米。

d.其他:豆製品、黑芝麻、海帶。

(2)Vit D補充維生素D曬陽光,以促進小腸吸收鈣質

(3)避免

a.高蛋白會增加鈣的排泄

b.高脂會影響鈣的吸收

c.茶、咖啡、菸、酒

2.藥物

(1)破骨細胞抑制劑(減少骨質流失)

種類

注意事項

鈣質

(碳酸鈣)

 

a.時間:pc 1HS

b.副作用:便祕、胃脹、腹脹

c.禁止:高PT、茶、咖啡,會影響吸收。

d.胃酸有助碳酸鈣溶解,胃酸會影響吸收。

e.停經後須1500 mg/

維生素D

促進小腸對鈣質之吸收

動情素

a.停經3~5年內,首先選擇補充動情素都有效果

b.動情素和黃體素配合使用,預防子宮內膜增生

c.禁止:乳癌、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癌

d.服用期間須定期檢查子宮內膜及乳房

降鈣素

雙磷酸類

(2)造骨細胞促進劑(促進骨質增生)

種類

注意事項

副甲狀腺素

a.藥品需冷藏、間歇式SC,禁止:連續性給藥。

b.增加成骨細胞的成熟、數目及活性→↑新骨的製造及骨密度。

氟化物

a.對腸道有刺激pc服用。

b.↑骨密度及促進骨形成作用

c.高劑量反而會增加骨折的發生率

3.規律運動

(1)執行負重運動→↑骨頭形成及強壯骨頭

(2)合適的運動有散步、慢跑、游泳與騎腳踏車,避免劇烈運動。

4.需注意泌尿道結石的產生。

5.減輕背痛(見下背痛護理)

 

下背痛(背肌痙攣收縮)

()前言

最常見的原因是椎間盤變性,尤其L4-L5L5-S1

()症狀

1.受影響的肢體會有麻麻的感覺

2.尖銳性疼痛:會輻射至大腿及小腿後方

3.腰薦部疼痛、僵硬,身體前傾甚至無法彎腰,背部肌肉會萎縮。

()護理(HIVD的護理原則)

1.藥物

(1)肌肉鬆弛劑,Flexeril解除痙攣及疼痛。

(2)非麻醉性止痛劑,Aspirin

2.物理法

(1)急性期冰敷。

(2)恢復期用熱敷,暫緩疼痛。

(3)背架:有助於制動及減輕疼痛。

(4)骨盆牽引。

3.鼓勵多休息→↓疼痛及↓壓迫

(1)避免俯臥,要睡硬板床或床墊,勿使腰下陷3cm以上。

(2)放鬆背部肌肉,臥床時

a.膝膕上方墊小枕。

b.側臥時須彎膝

c.平躺將膝部微屈,頭下墊一小枕頭

(3)以減少特定關節的負重。

a.站立時,經常更換姿勢

b.須長時間站立時,可彎曲一腿以緩解下背部壓力(雙腿交替變換重心)

c.避免提重物

d.維持理想體重。

e.避免髖、膝過度伸直。

f.避免穿高跟鞋

4.保持脊椎正常排列

(1)坐著時宜用直背高而硬的椅子,在背部墊一小枕支托脊椎,腳下置一腳凳使膝高於髖

(2)避免需持續搖擺動作的工作

(3)要用雙腳來改變方向

(4)提物的技巧(保持脊髓平直呈一直線)

a.負荷物抱靠近身體

b.舉物時,應利用強而有力的股四頭肌

5.使用硬背架,不能長期使用,以免造成廢用性肌肉萎縮及無力

6.運動計畫

(1)威廉氏運動:強化腹部肌肉與背部肌肉的動作

(2)多走路或游泳,可強健背部的肌肉

文章標籤

凌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