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環境治療 重點整理
請尊重著作權,抄襲從事營利行為者追究法律責任
壹、概念架構
一環境治療的理論架構:社會學習理論
視人為開放系統,相信每個人對環境均有影響力,因此環境中的人、事、物均被認為具有治療的潛力,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治療的原動力,發揮幫助他人的潛能;病人可藉由所賦予的責任感、分享的權力(民主化)、社交互動與學習、正向的期望及團體或個人的影響力,而引發使用更適當的行為反應;環境治療提供人道性、可接受性的環境,以增加病人的福祉。
二環境治療的基本原則
(一)提供治療性的硬體環境
兼具人性化、家庭化與社會化,例如:公共電話、採光以及傢俱的安排等。
(二)提供個別化的治療活動
環境的安排能符合病人的需要,活動設計與病人的年齡、教育、文化背景與外界建立關係的能力相符合。
(三)提供自治自主的機會
鼓勵病人主動參與活動,避免病人依賴與退化。包括:所有決策都尊重民主過程,活動及照顧計畫盡可能讓病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四)聯繫病患的家庭
使病人與家人有更適應的相處方式。
(五)連結社區資源
使病人不與社區脫節,活動設計包括社區活動,例如:購物、郊遊野餐、市場買菜、上館子…等,可以協助病人發展社交技巧。
(六)人性化的精神醫療團隊。
(七)開放性的溝通。
貳、環境治療的臨床運用
一治療性環境的特點
(一)不受自己或他人衝動的傷害,避開先前環境引發的焦慮來源,且免於承受目前能力無法做決策的壓力。
(二)尊重其個別性,接受病人的需要及建議,視其行為為一種表達方式。
(三)給予最少的必要限制,提供最大的自由選擇。
(四)提供執行新行為的情境及機會。
(五)環境治療除了硬體的有形物理環境之外,亦包含醫療行為情境的人際互動及病房治療活動兩部分。
二環境治療的臨床運用
(一)硬體設計。
(二)治療性活動設計(醫療行為情境),舉例說明:
1.病房規則:可提供病人明確的病房規則。
2.病房生活討論會
由單位中全體病人和工作人員一起開會,包括:澄清或討論病房規則、檢視病房內人際關係的問題、討論病房內日常生活細節或計畫活動。
3.病人自治會議
由病人自己組成自治會,注重討論環境中生活的議題,工作人員作為諮詢的角色,其功能有:作為病患與工作人員溝通管道、促使病人參與病房的管理,學習擔負責任及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4.懷舊團體(見第16章,老人精神護理)
三治療性氣氛與態度治療
(一)治療性氣氛
工作人員及各病人之間相處氣氛也是「環境」的一部份,治療者應當病人的角色模範,溝通方式表達出溫馨、鼓勵的正向氣氛,都具有治療功能。
(二)態度治療
態度種類 |
使用原則 |
適用疾患 |
主動友善 |
工作人員主動的對病人表示關心,並與其互動。 |
憂鬱、退縮。 |
被動友善 |
等病人採取行動後才與病人發生互動。 |
妄想、多疑、敏感,不信賴者。 |
就事論事 |
對不合理的行為,避免出現情緒上的反應或保證。 |
操縱性行為、狂躁、反抗社會規範者。 |
監督型態度 |
視病人情況與需要,給予密切的觀察。 |
新入院或自殺意念者。 |
溫和肯定態度 |
以直接、明確、平穩的態度表明規範。 |
操縱性行為、反抗社會規範者、。 |
參、環境治療在住院精神病人的應用
個案 |
治療目標 |
兒童及青少年 |
1.提供生理與心理的安全,改變與控制行為,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 2.促進生長發展及熟練發展任務,提供社會化,增加現實感與自我功能。 3.減輕精神疾病的影響,培養安排及執行日常生活的功能。 |
躁症病人 |
1.控制過動行為。 2.減低環境刺激。 3.防止病人自傷或傷害他人。 4.預防破壞自己或他人財務。 5.失控將構成危險時,進入保護室解除失控行為。 |
憂鬱症 |
防止自殺,需密切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