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治療性人際關係 重點整理
請尊重著作權,抄襲從事營利行為者追究法律責任
壹、護理人員與病人的治療性人際關係
為沙利文(Sullivan)首創,護理倡導人為佩普洛(Peplau),重視與個案建立信任的人際關係,使病人對護理人員產生信任感,使病人願意改變其偏差行為。
貳、治療性人際關係建立的過程
一過程
分 期 |
目 標 |
工 作 重 點 |
常 見 主 題 |
介紹期 |
建立信任感 |
1.環境介紹、自我介紹,說明病房規定。 2.建立信任感,給予的承諾需要切實執行。 3.共同訂定契約,有正式與非正式(口頭說明)。 4.說明關係建立的目的、期待及角色等,澄清彼此看法。 5.確定尋求醫療的原因,探究個案對住院的想法。 6.鼓勵個案盡力以言語表達感受。 7.確立問題、和個案一起訂定目標。 |
1.焦慮。 2.試探行為。 3.阻抗行為。 4.情感轉移。 5.情感反轉移。 |
工作期 |
完成特定的治療與護理目標 |
1.探討壓力源,找出問題的解決方式。 2.鼓勵病患主動參與護理計畫,並運用調適機轉。 3.增強個案的現實感,使用恰當防衛機轉。 4.引導病人分享其想法,嘗試學習新行為,促使病人產生病識感→增加解決問題能力。 5.深入探討個案的問題,共同設立治療性目標。 6.了解病人可能會出現的抗拒行為,克服阻抗行為。 |
1.阻抗行為。 2.退縮。 3.無助。 |
結束期 |
順利終止護病關係 |
1.病人有能力自我照顧、做決定及應付挫折。 2.使可能仍有殘餘症狀的病人,能與症狀和平相處。 3.意識到分離的事實,處理失落。 4.回顧治療的過程及評值目標。 5.互相分享及探討分離的感覺,處理分離焦慮。 6.治療者與病人都應有心理準備,迎接另ㄧ段新的生活經驗,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係。 |
1.憤怒、敵意(口語表達、遲到、缺席)。 2.動作化行為(摔東西、踢門、攻擊)。 3.退化行為(焦慮、依賴或症狀惡化)。 |
二治療性關係的特質
行為 |
意義 |
運用及處理 |
1.試探行為
|
在發展出信任感前,病人可能會以冷漠、敵視或以過分要求來試探護理人員關心他的程度。 |
要經常探視,表達對病人關懷、傾聽的態度,以建立信任感。 |
2.抗拒行為
|
指病人潛意識中有不被接受的衝動,而有形無形的對心理治療產生抗拒,是一種防衛的行為,例如:談話內容避重就輕、轉移話題、沉默、發脾氣、攻擊治療者等。 |
對抗拒做解析,解決潛意識的問題的癥結。 |
3.情感轉移 (是好的) |
病人將對某人的情感轉到醫護人員身上。 (1)正向:喜歡、愛慕等。 (2)負向:討厭、憤怒、害怕等。 |
可妥善利用,藉此關係進行心理治療及改善病人的行為。 |
4.情感反轉移 (是不好的,會影響對病人的客觀性) |
護理人員將對某人的情感轉移到個案身上。 (1)正向:喜歡、愛慕等。 (2)負向:討厭、憤怒、害怕等。 |
護理人員需自我了解(檢視己感覺)並提早發現徵象,如:過度關懷或厭惡、無法同理病人、有社交性互動、腦中會常想到病人等。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