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團體治療 重點整理
請尊重著作權,抄襲從事營利行為者追究法律責任
團體治療是一種社會的縮影,利用在團體中再學習的過程,處理個人的問題,達到成員本身或團體產生改變。
壹、團體治療理論架構
模式 |
意義 |
精神分析論 |
重視潛意識的影響,在團體中提供重新經歷早期生活經驗的機會,來達到人格的重建。 |
人際關係論 |
探討人際間的困擾,運用人與人的互相影響,以及彼此間的互信互賴,使成員能從中學習,而減輕內在的焦慮。 |
溝通理論 |
應用溝通理論和治療性溝通的技巧,幫助成員達到有效的交流,從成功的溝通中確認並解決個人或團體的問題。 |
團體動力論 |
探討團體此時此刻(here and now)的議題。 |
行為修正論 |
提供行為改變的環境,並學習新的適當的行為。 |
存在主義論 |
注重個人即刻的感受,處理此時此地的問題,鼓勵負起改變的責任。 |
認知治療模式 |
認為情緒困擾是不合理的信念造成,協助成員放棄不合理的想法。 |
心理演劇
|
強調自發性與創造性,將個人的衝突,藉表演的方式,經由語言與非語言方式將情感自然宣洩出來,也重視此時此刻的感觸及體驗,使主角從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
貳、團體中的有效治療因素:耶隆(Yalom)提出
一寄予希望(灌注希望)
當病人觀察到其他有相同問題的成員,可由治療中獲得幫助,而對自我的人格成長和疾病治療產生希望,例如:A病人表示睡不好,B病人說:「我以前也睡不好,後來準時吃藥,我現在就睡很好了。」
二問題的普及性或共通性
透過團體成員的分享,有一種「別人也有與我相同的處境」,減輕病人孤單的感覺,例如:治療者可問團體成員:「團體中有那些人也有類似的經驗?」。
三提供資訊
經由治療者的直接講授或團體討論,提供病人各種訊息。
四利他性
讓病人學習到「我對他人是有用的」、「我不再是別人的負擔」,增加自我價值感,提高自尊心。
五原生家庭經驗重現
團體治療中,病人再度經歷原生家庭的衝突時,治療者可針對不合宜的行為做矯正,例如:「您好像我媽媽,都一直在批評。」
六情感的宣洩
學習如何表達感受。例如:「說出來後心中好像掉了一塊石頭!」
七凝聚力(親近和睦性)
對團體產生向心力與認同感,提供成員彼此關懷與接受,成員對團體產生歸屬感,而願意參加團體。例如:「我屬於這個團體並被團體所接納」「當我的表現不夠成熟時團體不會取笑我」。
八人際學習
藉由團體互動,可以看到自己給別人的印象,以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進而了解自己人際及溝通上的障礙。例如:「團體成員指出我一些令人不舒服的舉止」或「團體讓我學到如何與他人相處技巧」,相當於自我瞭解。
參、團體治療的實施方法
一建立團體
(一)團體環境設施:以隱密、舒適為原則,座位安排以圓形最為恰當,讓成員都能彼此看到,治療者能環顧整場。
(二)團體大小:8~10人組成的小團體。
(三)治療時間:1~2次/週,高功能性團體60~120分/次,低功能性團體則45~60分/次(才不會超過個案能力範圍)。
(四)團體組員的特性(可用病人功能或症狀類別來區分團體的組成)
1同質性團體:年齡、需要及診斷類似者,可分享彼此的需要;例如:酒癮團體。
2.封閉式團體:團體成員固定,不可再加入,向心力強,團體關係較深入。
(五)團體治療者:可以是醫師、心理師、社工師或資深護理人員。
二選擇病患
1.有能力遵守團體約定者。
2.有動機參與治療者。
3.病情穩定者,注意力可維持40~60分鐘。
4.個人問題與團體治療目標。
三團體規範
1.是團體活動應遵行的準則,包括團體的價值觀。
2.是由團體共同制訂的,需以團體的利益為前提,為團體活動訂下準則,包括活動步驟、準則及團體價值觀。
3.目的:促進團體目標及任務之實現、控制人際之間的衝突、解釋社會現實、形成團體的相互依賴。
二團體治療的發展階段(類似NPR過程)
|
團體表現 |
治療者目標 |
介紹期 |
1.會找尋團體意義。 2.焦慮、安靜、有禮貌、有敵意。 3.試探行為,確認自己的地位,例如:遲到。 |
1.建立信賴關係。 2.介紹團體的目標、規範,讓成員清楚的知道團體的功能與限制。 3.鼓勵組員作自我介紹、激發團體互動,提供安全感,減低焦慮。 |
衝突期 |
1.關注團體的控制和權利。 2.成員間的批評增加,甚至對治療者產生敵意。 |
1.澄清及調節衝突,並促進人際學習。 2.協助成員適當的表達憤怒,從衝突中學習。 3.調節衝突時,治療者應有的處置: (1)強調成員應遵守團體規範。 (2)允許害怕的成員暫時離開團體。 (3)鼓勵成員表達此時的感受。 |
工作期 |
1.有凝聚力、信任感增加、有積極的參與。 2.討論的內容更接近目標與彼此共同性問題。 3.自我坦露增加,分享平常隱藏的想法或真正感受。 4.逃避問題、中途離席、阻抗、情感轉移與反轉移、衝突抱怨等問題。 |
1.傾聽、鼓勵正向行為,若意見分歧,鼓勵探討內在感受,避免互相攻擊。 2.鼓勵成員提出新的議題深入探討,引導團體成員互動,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3.尊重團體決議,例如:有人離席,可以詢問團體成員該如何處理。 4.強調此時此刻所發生的「事件」與感受,鼓勵成員表達感受,促進團體凝聚力及引導探索。例如:「有誰願意說說看…」 5.鼓勵面對焦慮的情境,尋找阻礙改變的因素 |
結束期 |
1.有分離焦慮等情緒。 2.親密、依依不捨。 |
1.鼓勵成員表達對團體結束的焦慮。 2.回顧團體過程,肯定組員的成長。 3.給予支持與保證,表達未來的希望。 4.分享在團體中所學,不會因為團體的結束而結束。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