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肌肉骨骼障礙護理 重點整理
請尊重著作權,抄襲並從事營利行為者追究法律責任
壹、檢查及評估
一特殊評估
(一)費林氏測試(Phalen’s test)
1.目的:評估正中神經是否受壓迫。
2.判斷:若手指(小指不會)有發麻或燒灼感,出現感覺異常的現象,稱為提內爾氏徵象(Tinel¢s sign)(+)→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二)膨出徵象(Bulge Sign)
1.目的:評估膝關節內是否有少量液體積存。
2.判斷:若有腫脹表示膝關節內有液體積存。
(三)McMurrary’s test氏測試(迴旋擠壓測試)
1.目的:評估膝關節有無半月板損傷或軟骨突出。
2.判斷:若疼痛無法伸直、有咔嗒聲,表示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或有軟骨突出。
(四)前/後向抽拉測試 (Anterior/ posterior Drawer Test;抽屜測試)
1.目的:評估有無前/後十字韌帶斷裂。
2.判斷:受檢者屈膝90度,檢查者將膝蓋向後推再向前拉,若向前拉>0.5cm→前十字韌帶斷裂,向後推>0.5cm→前後十字韌帶斷裂。
(五)湯瑪斯測試(Thomas test)
1.目的:評估有無髖關節攣縮。
2.判斷:若伸直的下肢離開床面表示有髖關節攣縮。
二骨掃描(Bone scanning)
(一)目的:診斷骨腫瘤、骨髓炎、骨質疏鬆症及骨折等骨病變。
(二)方法:由靜脈注入能被骨骼吸收的放射性同位素鎝-99m(TC99m MDP),有病變的骨頭會吸收較多放射性同位素。
(三)檢查後護理措施
1.放射性同位素放射線很小,無任何危險性。
2.在體內也很快衰退,排泄物不需要特別處理。
3.無任何不適,可恢復日常活動。
三關節檢查
|
關節攝影術 |
關節鏡檢查 |
關節穿刺術 |
目的 |
注入顯影劑於關節腔內→關節作ROM→拍攝關節軟組織構造與外形。 |
1.診斷:切片、照像及錄影。 2.治療:半月板切除術、膝蓋刮除術。 |
1.移除液體、減低痛苦。 2.診斷關節炎。 3.將藥物注入關節以減輕炎症反應。 |
禁忌 |
碘過敏 |
1.關節彎曲小於50%(如:纖維性黏滯)。 2.穿刺部位皮膚有感染。 |
|
檢查後 |
1.關節傷口照顧 (1)彈性繃加壓,制動8~24小時。 (2)冷敷。 (3)可從事一般活動,但避免過度費力的運動。 2.觀察合併症:感染、血腫等。 |
||
─ |
3.評估遠端肢體溫度、感覺、脈搏。 4.約3週內可恢復正常活動。 |
3.關節液變化 (1)發炎: WBC↑、葡萄糖↓。 (2)外傷:有RBC。 (3)痛風:有尿酸結晶。 |
貳、常見的特殊處置
一石膏
(一)種類
石膏的範圍要包括該部位近端及遠端的關節,且要保護與石膏接觸的骨突,以防形成壓力點。
1.體石膏
(1)主要固定脊椎。
(2)在胸腔處開石膏窗,以利於呼吸。
2.肩部人字形石膏:加橫棒。
(二)上石膏的方法及護理
1.上石膏的流程
(1)準備病人
種類 |
顏色 |
光澤 |
味道 |
溫 度 |
叩擊 |
外觀 |
乾石膏 |
白色 |
有 |
無味 |
同室溫 |
響亮 |
堅固 |
溼石膏 |
灰色 |
無 |
霉味 |
先發熱15分→冷冷的 |
濁音 |
潮溼 |
(2)上石膏時注意事項
a.剛上好的石膏,以手掌心支托肢體(手成杯狀向上支托),避免石膏內凹。
b.在乾燥過程中最初10-15分鐘肢體有灼熱感(∵水份蒸發),可在骨折處冰敷。
(3)石膏乾燥過程中的護理措施
a.石膏未全乾時不可放在硬床或桌上;且需要維持其肢體不動,以免變形。
b.以軟枕支托,避免石膏避免受壓或擠扁,枕頭上不可以覆蓋橡皮或塑膠類的防水墊子。
c.不可覆蓋棉被,可用電扇、吹風機或烤燈低溫(距18吋以上)來回輪流吹上石膏的部位;禁:直接以烤燈或吹風機熱風吹,防灼傷石膏下皮膚。
d.上體石膏者,不可以直接於頭下墊枕頭,防頸胸前傾造成胸部壓迫感及石膏變形。
e.影響石膏乾燥的因素:石膏中等待蒸發的水分多寡、石膏的厚度(層數)及周圍環境(溫度、溼度、通風)。
2.使用石膏期間的護理
(1)維持皮膚完整性
a.石膏邊緣處要處理整齊,石膏邊緣穿襪套反摺,避免皮膚受壓。
b.皮膚可使用50% alcohol→增加抵抗力。
c.一段時間後,上石膏肢體會有聞到酸味或發癢現象,這是出汗和脫皮造成,是很普遍的現象。
d.皮膚搔癢時,可在石膏下放紗布對拉、用空針打空氣,勿將外物伸入石膏內。
e.熟石膏不可以碰水,可用溼布擦污穢處。
f.勿拉石膏內襯物→保持石膏內平滑。
g.若體溫突然↑、石膏表面會發熱、石膏尾端有惡臭或石膏開口處有滲液→感染或壞死。
(2)維持適當姿勢
a.抬高石膏肢體至高於心臟部位的高度,尤其前24-48小時內(腫脹最嚴重),減輕局部肢體水腫。
b.每日兩次俯臥,減少髖關節屈曲攣縮。
(3)協助病人翻身及運動
a.翻身時勿抓人字形石膏之橫棒來轉動。橫棒:加強力量。
b.上石膏肢體:等長運動。
c.健側:等張運動。
(4)預防發生合併症
a.評估循環
(a)蒼白試驗:超過5秒→立刻報告。
(b)觀察6P症狀:Pain(疼痛)、Pallor(蒼白)、Pulselessness(脈搏摸不到)、Paresthesia(感覺異常)、Paralysis(麻痺)、Poikilothermia(溫度改變)。
b.觀察腔隙症候群(Compartment syndrome)
(a)原因:石膏、繃帶過緊、骨折(內在或外在壓迫)→肌肉受傷腫脹→筋膜(延展性差)包圍的肌肉、血管與神經壓力↑→缺血、缺氧→組織胺釋放→水腫(→缺血、缺氧→組織胺釋放→水腫…)→缺血-水腫的惡性循環→神經、血管損傷及感覺異常;是一種急症,會導致不可逆損傷。
(b)症狀:感覺異常(最早症狀)、疼痛(抬高或止痛劑無法緩解)、6P徵象;肌肉神經受傷→上肢出現手與腕攣縮(佛克曼氏攣縮)。
(c)處理
肢體與心臟同高(勿高於心臟,防動脈血流不足)、筋膜切開術、立刻去除壓迫來源(最佳處理方法)。
3.拆除石膏的護理
(1)↓傷害:操作電動石膏鋸時要保持不動。
(2)↓乾燥脫屑:.以溫水浸泡以去除痂屑,不可以用乾紗布搓除皮屑,擦乾後塗上羊毛脂溶液。新生的皮膚避免日曬。
(3)↓下垂性水腫:抬高肢體、穿彈性襪或用彈性繃帶、避免立即下垂,以免腫脹疼痛。
(4)↓肌力喪失、肌肉萎縮
二牽引(traction)
(一)定義
1.牽引力
以秤錘產生拉力,施力在遠端肢體,來調整近端的骨頭位置。
(1)長骨牽引:牽引力與骨的長軸呈一直線,。
(2)頭及骨盆牽引:牽引力與脊椎呈一直線。
2.反牽引力
用於對抗拉力,以免個案滑動。反牽引力來自病人體重、與床褥之間摩擦力及其他力量(牽引平衡系統),例如抬高床頭。
牽引部位 |
牽引力 |
抬高部位 |
反牽引力 |
頭部、頸椎 |
向床頭 |
床頭 |
向床尾 |
下肢、骨盆、腰椎 |
向床尾 |
床尾 |
向床頭 |
(二)種類
1.依持續性分
(1)持續性:穩定骨折。
(2)間歇性:緩解肌肉痙攣。
2.依固定位置分
|
皮膚牽引 (skin traction) |
骨骼牽引 (skeletal traction) |
牽引 重量 |
8~10磅(2~3kg) (不可>10磅) |
15~30磅(6.5~13.5kg) |
時間 |
3~4週。(勿大於1個月) |
可大於4 wks,效果好。 |
缺點 |
皮膚受損。 |
易感染,造成骨髓炎。 |
(三)牽引護理
1.觀察遠端6P及CTMS症狀。
2.維持正確之牽引力力量
(1)維持持續性牽引。
(2)使用硬床及骨科便盆(保持脊椎一直線)。
(3)取下秤錘前先拉牽引繩。
3.維持反牽引姿勢
(1)頭、頸牽引抬高床頭。
(2)骨盆、下肢抬高床尾。
4.懸掛之秤錘從滑輪自由的垂下
(1)牽引繩
a.在滑車軌道內,需平直及無阻力。
b.不可以打結、碰到床和厚被蓋。
(2)牽引錘
a.重量不可以隨意的增減,直至骨頭融合。
b.不可取下秤錘(不可中斷牽引)。
c.保持懸空,不可碰觸地面。
(3)腳不能碰到床尾。
5.預防褥瘡及垂足:在可能的範圍內翻身、觀察背部皮膚。
6.增加水:2500-3000cc/天→減少便秘、UTI、結石。
7.運動
(1)健側→等張運動。
(2)患側→等長運動。
8.骨骼牽引部位護理
(1)定時檢查皮膚及骨針插入處有無感染。
(2)骨釘消毒:用棉棒沾3%雙氧水→生理食鹽水→75%酒精。
(3)最嚴重的合併症是骨髓炎。
三人工關節置換術
(一)適應症
最常用於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頸骨折的治療。
(二)護理措施
1.術前護理
(1)勿抽煙及服用止痛藥(Aspirin)。
(2)練習使用三點步態、移位及下床。
2.術後護理
(1)髖關節成形術(髖骨骨折好發於老年人)
a.維持肢體適當位置,以預防關節脫位。
(a)患肢宜外展30°(離開中線15度):兩腿間放置三角架、翻向健側,兩腿間要夾以足夠寬度的枕頭(外展枕)。
(b)禁止髖關節屈曲大於90度。三個月內避免:
蹲下去(綁鞋帶、穿鞋子、撿東西)、坐太低(沙發椅、軟墊的椅子)、身體前傾(坐在浴缸內、上下樓梯、蹲馬步) 、兩腿交叉。
b.預防髖部彎曲攣縮
(a)每天俯臥二次,每次20-30分。
(b)髖關節全範圍關節活動。
(c)患肢多作主動性運動,臥床時平直伸展。
c.手術有併用骨泥石,手術後即可承重,若未併用骨泥,周圍新組織要6星期才能長好,故6星期後方可負重。
(2)膝關節置換術
a.以石膏、夾板或彈繃固定膝關節→防止脫位、膝關節屈曲。
b.以枕頭抬高48小時,以促進血液循環;足踝放枕頭,保持膝蓋伸直→↓膝攣縮。
c.真空引流管拔除後(通常在24小時後),使用持續被動運動機器,增加關節活動度、↓攣縮。
d.出院指導
a.術後三個月內暫不能負重,須以助行器協助行走。
b.維持理想體重→減輕關節負擔。
c.避免:爬山、上下樓梯、跑步、提重物、走遠路。
四截肢
(一)義肢裝置
|
立即性裝配義肢 |
延遲性裝配義肢 |
目的 |
預防腫脹、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增加舒適、早日進行復健。 |
觀察殘肢癒合狀況;較難控制腫脹及疼痛。 |
注意事項 |
OP後用硬敷料(石膏),每10~14天殘肢會縮小→更換硬敷料,約3~4次→永久性義肢。 |
OP後用軟質繃帶包紮→約10~12週→裝上永久性義肢。 |
(二)術後護理
1.觀察出血,op後可用石膏繃帶加壓、控制腫脹。
2.用加壓敷料包成圓弧狀,利日後裝義肢。
3.維持適當的體位,以防關節區屈攣縮
(1)手術後24~48小時內,依醫囑將床板抬高,而不是用枕頭抬高患肢。
(2)手術後24~48小時後(第三天後),需使殘肢平放於床面與健肢靠攏,保持內收,預防外展畸形。
(3)採用硬床,每2-3小時俯臥20-30分,以伸張屈肌。
(4)殘肢禁止彎曲及外展,以預防攣縮,避免:彎曲膝蓋、外展、採半坐臥。
4.穿戴義肢注意事項
(1)義肢
a.需整天穿戴義肢,義肢穿得越久,局部腫脹程度越易減輕。
b.不可用水清洗,可以用濕布擦拭。
(2)殘肢
a.用枕頭壓迫→以免水腫及增強皮膚韌性。
b.由外向內按摩(由縫線周圍向縫線處按摩),以促進癒合。
c.用中性肥皂及水清洗並擦乾,需穿棉襪、彈性繃帶包紮。
d.禁止貼膠布、塗酒精或乳液→容易破皮。
e.維持適當體重。
參、肌肉骨骼常見的問題及處理
一週邊組織受傷
(一)種類:挫傷、拉傷、扭傷。
(二)處理
1.「PRICE」臨床處置
(1)Protection:保護,避免第二次傷害。
(2)Rest:休息。
(3)Ice:冰敷→減少出血、腫脹及疼痛。
(4)Compression:壓迫,用冰敷袋壓迫在出血點→減少出血、腫脹及疼痛。
(5)Elevation:提高患部→止血及消腫。
2.不要按摩→↓炎症。
3.3~4週加壓固定不動
(1)使用彈繃固定、減輕腫脹,每8小時鬆綁,防止循環受阻。
(2)嚴重者利用夾板或石膏固定受傷部位。
二骨折(Fractures)
(一)骨折癒合過程
1.過程
成人骨折癒合時間約需10〜18週
分 期 |
特 性 |
1.血腫形成 |
出血、炎性滲出物。 |
2.肉芽組織形成(細胞增殖時期;骨痂先質) |
細胞、新微血管漸侵入血腫。 |
3.骨痂形成(重要期;纖維軟骨性骨痂) |
肉芽組織變化,形成暫時性骨痂,需足夠營養。 |
4.骨化(骨性骨痂) |
鈣鹽沈積,形成永久性骨痂。 |
5.鞏固化和再塑造 |
形成真骨。 |
2.癒合時間及速度
(1)年齡小>年齡大。
(2)細骨>粗骨。(橈骨較指骨久)
(3)海棉骨>緻密骨。
(4)適當制動>活動。
(5)不完全骨折>完全骨折。
(6)非負重>負重關節。
(7)適當營養:鈣、磷、Vit D、蛋白質→癒合快。
(8)良好血循→癒合佳。
(9)動情激素減少會不利骨的生成。
(二)合併症
1.腔隙症候群(同前)。
2.脂肪栓塞
(1)部位
常見於長骨骨折(脛骨或股骨)或多發性骨折、骨盆骨折(因血管多→血管破裂)。
(2)原因
脂肪球由黃骨髓→由破裂的小靜脈進入血循環→肺(最多)、腦、腎血管栓塞,並造成血小板凝集反應。
(3)症狀
在受傷後或長骨手術後48~72小時內發生,做血管攝影可以確立診斷。
a.脂肪栓塞(與肺栓塞不易區隔)
意識狀態改變、發燒、ESR↑、PR↑、RR↑、呼吸困難、缺氧、發紺及蒼白、肺高壓、肺水腫、頸胸肩背部及腋下皺摺處有瘀斑(最典型症狀)。
b.腦部脂肪栓塞:瞳孔改變、意識模糊、抽搐。
(4)處置:預防重於治療
a.患肢↓移動,適當的制動骨折部位。
b.觀察肺栓塞症狀。
c.補充水分:預防脫水及低血壓。
肆、骨骼肌肉疾病
一骨髓炎(Osteomylitis)
較常發生於孩童及青少年,男性>女性。
(一)病因
骨骼受到化膿性球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常見,常侵犯骨骺。
(二)診斷
1.骨切片最準確診斷(傷口細菌培養與骨切片培養結果常不同)。
2.核磁共振顯像(MRI),最適合早期診斷。
3.骨掃描(bone scan),維持平臥姿勢,病變的骨頭會吸收較多的放射線同位素。
(三)治療
|
急性骨髓炎 |
慢性骨髓炎 |
表徵 |
1.全身性:發燒、PR↑、疲倦。 2.局部性:骨骼上方持續疼痛、紅腫發熱、鄰近關節腫脹、移動疼痛加劇→拒絕移動、固定患肢呈半收縮狀。 |
1.微發燒或不發燒。 2.有死骨產生、膿和死骨碎片由瘻管流出、皮膚呈現瘢痕、肌肉及關節僵硬萎縮。 |
|
1.抗生素 (1)感染初期(骨骼未壞死前) 使用,持續使用至無發燒後3~4星期,通常需治療6周~1年。 (2)未確定致病菌前先給予廣效抗生素→適合抗生素。 2.鎮痛解熱劑。 3.切開引流、清創:骨膜積膿、併發細菌性關節炎時。 |
1.手術:切除壞死部位 (1)死骨切除術:擴創術去除壞死組織。 (2)骨移植 a.海綿骨移植:,須將海綿骨的小碎片(常取自後髂骨)填入空腔內。 b.骨小段轉移:空腔>6cm時,最常取用腓骨及髂嵴。 (3)截肢。 2.抗生素、高壓氧治療。 |
二關節炎
(一)各種關節炎
項目 |
類風濕性關節炎 (RA) |
骨性關節炎 (OA,退化性) |
痛風性關節炎 |
性別 |
女>男 |
55歲停經後女性多 |
男>女 |
主要 病因 |
1.自體免疫(遺傳),無法治癒。 2.壓力(使疾病惡化)。 |
1.肥胖、受壓、負重。 2.老化、DM。 3.Estrogen↓。 |
1.普林代謝↑,尿酸↑(尿酸排泄↓)。 2.遺傳。 |
主要 症狀 |
1.類風濕性結節常見於前臂尺側及鷹嘴處。 2.手指呈天鵝頸狀、偏向尺側。 3.關節呈紡垂狀。 4.小關節滑膜炎→滑膜充血與水腫→血管翳→關節鈣化、骨性沾黏→近側指骨過度伸展。 5.早上關節僵硬明顯(>1小時)。 |
1.邊緣會有增生反應→軟骨和贅生物(骨贅或骨刺);指關節對稱性骨刺 (1)近端:蒲夏氏結節。 (2)遠端:赫布登氏結節。 2.關節活動時有輾札聲、酸痛,走路困難。 3.疼痛隨著時間及活動加重,最後夜間都痛。 4.清晨關節僵硬少(<30分)。 |
1尿酸沉積於關節及結締組織→炎症反應;關節有痛風石及軟骨糜爛。(關節穿刺術可以確立診斷) 2.由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突然發作的急性疼痛。
|
好發 部位 |
手指遠端(最明顯、先侵犯小關節)。 |
膝(最多)、髖、脊椎 (負重關節)。 |
四肢的遠端關節,尤其足部大腳趾(掌趾關節最常)→足踝→膝→手指(遠端關節)。 |
對稱性 |
全身對稱性 (至少有3個受侵犯) |
局部性 |
局部性 |
誘因 |
休息後,早上最明顯。 |
運動後及陰冷天氣會加劇。 |
阿司匹靈、酒、壓力、利尿劑、快速減肥、飲食不正常。 |
藥物 |
1.阿司匹靈→出現紫斑症要立刻報告。 2.類固醇→↓炎症。 3.抗風濕藥:抗發炎,作用慢。 (1)金劑:有皮膚炎、腎毒性。 (2)免疫治療(見SLE)。 |
1.阿司匹靈。 2.Glucosamine(維骨立)→提供軟骨營養,重建軟骨細胞,減緩衰退。 3.玻尿酸注射→提升關節的潤滑作用。 |
1.秋水仙素Colchicine→減輕炎症反應(嚴重腹瀉要停藥)。 2.Probenecid→增加尿酸排泄,↓腎小管再吸收尿酸。 3.Allopurinol→抑制尿酸合成。 |
飲食 |
不需特殊飲食限制,若體重過重→減輕體重。 |
高蛋白、高鈣、低熱量→維持體重。 |
限高普林、避免高脂肪 |
特殊 處理 |
1.早上先活動再下床。 2.金鹽療法: (1)避免日曬。 (2)監測蛋白尿。 |
1.減肥。 2.使用枴杖。 3.避免扛重物、爬山。 4.髖與膝關節置換術。 |
1.痛風石處皮膚護理。 2.多喝水3000 ml/天→尿量>2000cc。 3.多攝取鹼灰性食物→↓腎結石。 |
檢查 |
血液免疫檢查同SLE。 |
ESR正常。 |
1.ESR↑、WBC↑。 2.尿酸↑。 |
(註)高普林食物:牡蠣、香菇、蘆筍、黃豆芽、內臟、酵母食品。
(二)關節炎的護理
急 性 期 |
恢 復 期 |
1.臥床休息→減少壓迫關節;關節以夾板協助固定,並進行等長運動→維持肌肉功能。 2.冷敷、抬高患肢→止痛消腫。(最重要,優先處理) 3.不可按摩關節;但可按摩上下肌肉,防止萎縮。 |
1.ROM→↓攣縮。 2.熱敷與運動可減輕肌肉痙攣、疼痛及僵硬。 3.按摩。 |
一 般 性 護 理 原 則 |
|
1.臥床時可使用護架,以防關節受壓→↓pain。 2.↓攣縮 (1)膝下禁放枕頭、關節保持伸直,避免長期半坐臥。 (2)睡硬板板床、睡平、定期俯臥。 (3)每日規則運動、ROM→↓攣縮。 a.若關節腫脹,則儘量不要活動該關節,ROM 1次/天。 b.活動前半小時可服用止痛藥→↑疼痛閾值,預防疼痛發生。 3.使用大關節活動,以保護關節 (1)減少精細動作,↑自我照顧。 (2)右手應逆時鐘轉動門把,左手應順時鐘轉動門把。 (3)使用直背椅、廁所坐墊要墊高。 (4)運用正確身體力學。 |
三骨質疏鬆
(一)病因及分類
1.原發性
|
停經後(Type Ⅰ) |
老年性(Type Ⅱ) |
年齡 |
停經後15~20年後 |
≧70歲女性或≧80歲男性 |
原因 |
Esterogen↓→↑骨鈣流失 |
日照時間和Vit D攝取不足→鈣吸收↓→副甲狀腺亢進→骨鈣游離 |
骨折部位 |
腰部脊椎(壓迫性)、腕部、髖部股骨轉子間骨折 |
髖部股骨頸、肱骨、脛骨、多發性脊椎(楔形)骨折 |
2.續發性
(1)疾病:腎臟疾病、副甲狀腺亢進、庫欣症候群、降鈣素↓。
(2)藥物:類固醇。
(3)活動不足:關節炎、中風→長期臥床。
(4)營養缺乏:Vit D和鈣攝取不足。
(5)不良的生活習慣:過度喝酒、抽菸、喝咖啡和茶、日照時間不足。
(二)症狀
被稱為沉靜的疾病,因骨折後才被診斷出來,之前常常沒有症狀。
1.身高變矮、駝背(道瓦傑氏駝背):主要是脊椎塌陷造成。
2.自發性骨折:最常見,常在胸椎和腰椎中下段(因舉高或彎腰)、髖、腕。
3.背痛:舉重或彎腰時出現→慢性痛。
4.泌尿道結石:尿鈣值↑。
(三)治療
1.飲食
(1)高鈣、低磷
a.乳製品,例如:牛奶2-3杯/天。
b.深色蔬菜,例如:菠菜、芥蘭菜。
c.魚類,例如:小魚乾、吻仔魚、蝦米。
d.其他:豆製品、黑芝麻、海帶。
(2)高Vit D:補充維生素D或曬陽光,以促進小腸吸收鈣質。
(3)避免
a.高蛋白→會增加鈣的排泄。
b.高脂→會影響鈣的吸收。
c.茶、咖啡、菸、酒。
2.藥物
(1)破骨細胞抑制劑(減少骨質流失)
種類 |
注意事項 |
鈣質 (碳酸鈣)
|
a.時間:pc 1及HS。 b.副作用:便祕、胃脹、腹脹。 c.禁止:高PT、茶、咖啡,會影響吸收。 d.胃酸有助碳酸鈣溶解,胃酸↓→會影響吸收。 e.停經後須1500 mg/天。 |
維生素D |
促進小腸對鈣質之吸收。 |
動情素 |
a.停經3~5年內,首先選擇補充動情素都有效果。 b.動情素和黃體素配合使用,預防子宮內膜增生。 c.禁止:乳癌、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癌。 d.服用期間須定期檢查子宮內膜及乳房。 |
降鈣素 |
─ |
雙磷酸類 |
─ |
(2)造骨細胞促進劑(促進骨質增生)
種類 |
注意事項 |
副甲狀腺素 |
a.藥品需冷藏、間歇式SC,禁止:連續性給藥。 b.增加成骨細胞的成熟、數目及活性→↑新骨的製造及骨密度。 |
氟化物 |
a.對腸道有刺激→pc服用。 b.↑骨密度及促進骨形成作用。 c.高劑量反而會增加骨折的發生率。 |
3.規律運動
(1)執行負重運動→↑骨頭形成及強壯骨頭。
(2)合適的運動有散步、慢跑、游泳與騎腳踏車,避免劇烈運動。
4.需注意泌尿道結石的產生。
5.減輕背痛。(見下背痛護理)
四下背痛(背肌痙攣收縮)
(一)前言
最常見的原因是椎間盤變性,尤其L4-L5,L5-S1。
(二)症狀
1.受影響的肢體會有麻麻的感覺。
2.尖銳性疼痛:會輻射至大腿及小腿後方。
3.腰薦部疼痛、僵硬,身體前傾甚至無法彎腰,背部肌肉會萎縮。
(三)護理(即HIVD的護理原則)
1.藥物
(1)肌肉鬆弛劑,如Flexeril解除痙攣及疼痛。
(2)非麻醉性止痛劑,如Aspirin。
2.物理法
(1)急性期:冰敷。
(2)恢復期:用熱敷,暫緩疼痛。
(3)背架:有助於制動及減輕疼痛。
(4)骨盆牽引。
3.鼓勵多休息→↓疼痛及↓壓迫
(1)避免俯臥,要睡硬板床或床墊,勿使腰下陷3cm以上。
(2)放鬆背部肌肉,臥床時
a.膝膕上方墊小枕。
b.側臥時須彎膝。
c.平躺將膝部微屈,頭下墊一小枕頭。
(3)以減少特定關節的負重。
a.站立時,經常更換姿勢。
b.須長時間站立時,可彎曲一腿以緩解下背部壓力(雙腿交替變換重心)。
c.避免提重物。
d.維持理想體重。
e.避免髖、膝過度伸直。
f.避免穿高跟鞋。
4.保持脊椎正常排列
(1)坐著時宜用直背高而硬的椅子,在背部墊一小枕支托脊椎,腳下置一腳凳使膝高於髖。
(2)避免需持續搖擺動作的工作。
(3)要用雙腳來改變方向。
(4)提物的技巧(保持脊髓平直呈一直線)
a.負荷物抱靠近身體。
b.舉物時,應利用強而有力的股四頭肌。
5.使用硬背架,不能長期使用,以免造成廢用性肌肉萎縮及無力。
6.運動計畫
(1)威廉氏運動:強化腹部肌肉與背部肌肉的動作。
(2)多走路或游泳,可強健背部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