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消化系統障礙及護理
請尊重著作權,抄襲並從事營利行為者追究法律責任
壹、常見檢查
一內視鏡
(一)胃(食道)鏡檢查
1.目的:視診胃黏膜、診斷胃癌、做切片。
2.檢查前
(1)不可先施行上消化道攝影,鋇劑會妨礙觀察。
(2)寫同意書,並告知檢查中不能說話。
(3)前晚清流質→午夜後NPO6~8小時。
(4)前30分給藥
a.Gascon:消除胃內氣體,防止胃黏液附著在鏡面上。
b.Atropin:減少唾液分泌。
c.Demerol:止痛。
d.Buscopan:減少平滑肌痙攣。
(5)取下活動假牙。
3.檢查中
2% Xylocaine局部麻醉咽喉,減少作噁反射。
4.檢查後
(1)先NPO1~2小時→先喝水→無嗆到→作噁反射恢復才可進食。
(2)減少喉嚨痛:含喉片、溫鹽水漱口、少說話。
(3)觀察出血、穿孔、感染症狀。
(二)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攝影術(ERCP)
1.目的:檢查膽道及胰臟疾病、黃疸病因、結石及同時取出結石。
2.檢查前(同胃鏡)。
3.檢查中
(1)以2% xylocain噴霧,行喉頭麻醉。
(2)將內視鏡由食道插入至十二指腸→由一條導管伸入法透式壺腹內→打入顯影劑→病人平躺並開始攝影。
(3)當發生導管不容易進入總膽管時→依醫囑給予口服硫酸鎂→使歐狄氏括約肌鬆弛。
4.檢查後(同胃鏡)。
5.禁忌:急性膽囊炎、顯影劑過敏者。
二經皮肝組織切片(Liver biopsy)
(一)目的:診斷肝疾病。
(二)準備與步驟
1.檢查前
(1)先測出血時間、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最重要,可先注射Vit K以避免出血)
(2)板計數<10萬,應延後檢查,<5萬時應先輸血。
2.檢查時
先做數次深呼吸→做一大吐氣(吸氣初呼氣末,使橫膈膜上升)→停止呼吸5~10秒(防傷到肝臟)→用細小長針,經皮膚穿刺第八或第九肋間,至肝內取出約1-2公分的肝臟組織。
3.檢查後
(1)預防出血:絕對右側臥、在肋骨緣處以砂袋加壓6~8小時、臥床24小時、q15分量BP以監測出血(最重要)。。
(2)觀察疼痛症狀:右肩疼痛→疑橫膈下積血。右上腹疼痛→疑肝炎、膽汁滲漏。
貳、特殊處置
一腹腔穿刺術
(一)目的:排除腹水、減輕呼吸困難、協助診斷。
(二)準備及步驟
1.穿刺前:排空膀胱,量腹圍。
2.穿刺中:抽吸量:↓500cc/次→休息15分→重覆,共2-3公升;防休克
3.穿刺後:避免低血容性休克。
二迴腸造瘻術
(一)手術方法
1.傳統型:將迴腸直接在腹壁上形成一個開口,必須接上造瘻袋。
2.自律型:考克囊kock puch、迴腸肛門貯留袋。
不必使用人工肛門袋,每日2-3次將導管插入造口內引流即可,可減少皮膚問題。
(二)手術後護理措施
1.觀察瘻口
(1)正常:輕微出血及水腫、粉紅色且溼溼的。
(2)不正常:紫色→壞死;蒼白色→貧血。
2.更換造瘻袋
(1)雙片式便袋組,5~7天更換引流袋,較經濟;單片式3~5天更換引流袋。
(2)大便800cc/天,貯存袋1/3~1/2即需排空→↓臭味。
(3)引流袋之處理
a.使用不透氣或有控制氣味的引流袋。
b.放入除臭物:漱口水、蘇打粉、阿斯匹靈、碳酸氫鈉。
c.使用1:1的小蘇打水清洗引流袋→乾燥後,將小蘇打粉置入引流袋中。
(4)預防皮膚受損
a.原因:留在腹外之結腸太短或內縮,排出物刺激四周皮膚。
b.皮膚用中性肥皂和清水清洗→拍乾,保持乾燥。
c.減輕紅腫:ZnO、karaya粉。
d.減輕感染:散上Nystatin粉抑制念珠菌感染。
3.飲食
(1)多喝水,至少1500-3000cc/天以上。
(2)高熱量、低纖、高鈉、高鉀,避免在就寢前大吃大喝。
(3)避免進食產氣及阻塞腸道食物:蛋、洋蔥、豆類、啤酒、碳水化合物之飲料、堅果、乾果。
三結腸造瘻護理(Colostomy)
(一)結腸造瘻種類
不同部位造瘻的比較
項 目 |
迴 腸 |
升結腸 |
橫結腸 |
乙狀結腸 |
糞便濃稠度 |
水狀 |
半流體狀 |
半成形軟糊狀 |
成形 |
水分需求 |
增加 |
增加 |
可能需要增加 |
沒有改變 |
排便規律性 |
無規律性 |
無規律性 |
不常見 |
規律 |
保護周圍皮膚 |
需要 |
需要 |
視其排便而定 |
不需要 |
灌洗 |
不需要 |
不需要 |
可能需要 |
需要;不需使用人工造瘻袋 |
(二)乙狀結腸造瘻口護理
1.觀察造瘻口(同迴腸造瘻口處)。
2.灌洗
(1)目的:擴張腸子,刺激蠕動,引起排泄動作,控制規則排泄。
(2)時間
a.配合病人習慣於固定時間執行,最好在飯後(胃結腸反射)。
b.第一次:手術後第四、五天,傷口癒合後依醫囑執行。
(3)方法
a.大量清潔灌腸。(見基護)
b.先用手指放入造口4~5公分處,探知腸道走向→再將錐狀頭伸入造口內5公分。
c.灌洗袋底部與肩同高。
d.灌洗液全部流入後,持續用椎狀頭加壓5分鐘。
e.灌入後,教導順時鐘按摩腹部、走動、更換姿勢、喝熱飲,增加盥洗液排出。
3.飲食
(1)採高熱量、高蛋白、高醣、高維生素。
(2)禁止:生冷、產氣、產味、引起腹瀉及便秘的食物。(見迴腸造瘻口處)
四肝動脈栓塞治療(TAE),去動脈化療法(dearterialization therapy)
(一)原理
藉著結紮肝動脈或注入硬化劑造成栓塞,降低對肝臟的氧氣供應,以減少腫瘤細胞數量及活動性。由股動脈穿刺導管→放置到癌細胞的部位→將栓塞物質或抗癌物質等注入→肝動脈閉塞→肝癌細胞缺少養分→壞死。正常肝細胞則由門靜脈供應血液,仍可保持其機能,故門靜脈阻塞者不宜執行此治療。
(二)護理措施
1.術前護理:禁食6~8小時。
2.術後護理
(1)處理副作用:可能出現右上腹疼痛及發燒,給予症狀護理。
(2)股a穿刺後護理原則同心導管,檢查足背動脈防栓塞。
參、腸胃系統疾病及護理
一口腔癌
(一)特性
1.種類:大多為鱗狀細胞癌。
2.部位:唇、舌前2/3側面(尤其中段1/3處最多)、口腔底。
(二)症狀
1.黏膜白斑(leukoplakia)、紅斑(erythroplakia)等前驅症狀→黏膜潰瘍、紅斑瘤→鱗狀細胞癌。
2.無痛性潰瘍超過2週未癒合。
3.頸部淋巴結腫大。
4.說話、咀嚼、吞嚥困難,舌頭半側失去知覺或麻木。
(三)治療:主要手術切除或放射線療法。術後首重目標:呼吸道通暢。
二食道癌
(一)特性
1.種類:鱗狀上皮細胞癌。
2.部位
(1)常侵犯食道中段1/3處,95%鱗狀上皮細胞癌。
(2)若發生在食道下1/3多為腺癌,引起食道阻塞。
3.發生率
50歲以上男性、亞洲人、慢性阻塞性食道損傷者,發生率高。
4.預後差,因食道沒有漿膜層限制,生長速度快,以及黏膜下層有豐富的淋巴供應,因此很早便可經由淋巴向外擴散。
(二)病因
1.慢性刺激:喝酒、抽煙、過熱、過鹹、刺激性食物。。
2.50歲以上男性、亞洲人。
3.慢性阻塞性食道損傷。
(三)症狀:初期常常無明顯症狀
1.漸進式吞嚥困難(最早出現)、吞嚥疼痛。
2.咳嗽、分泌物增加。
3.食物逆流、嘔吐及呼吸有惡臭。
4.營養不良、體重減輕。
(四)手術治療合併症:傷口吻合處滲漏(最嚴重)。
三胃食道逆流疾病(GERD)
食道長期在胃酸中→逆流性食道炎,合併症為食道潰瘍、狹窄及出血。
(一)病因
1.賁門括約肌的張力降低及不當鬆弛
(1)攝入脂肪(釋放CCK腸促胰酶素(膽囊收縮素)、secretin腸促胰激素(胰泌素))。
(2)刺激交感神經,如:抽菸、咖啡、茶、可樂。
(3)藥物:腎上腺素藥、抗膽素激性藥物。
2.胃壓過高、胃排空時間延長。
3.腹壓過高。
(二)症狀
1.疼痛、.吞嚥困難、嚥痛
(1)上腹部有心灼熱感(最常),有時服射到下巴、頸部或背部。
(2)通常發生在進食後,服制酸劑或喝水可緩解。
2.感覺酸液體上升到喉部、進食後會打嗝。
(三)處理
1.↓胃酸刺激及逆流
(1)細嚼慢嚥、少量多餐、清淡及低脂肪。
(2)飲食避免:過冷或過熱、酸性果汁、刺激胃酸分泌(例如:喝酒、咖啡)。
(3)進餐時只能喝適量液體,少飲用湯汁。
(4)避免:進食後平躺、趴睡或穿緊身衣、睡前進食、身體往前、提重物、腰帶過緊、肥胖及避氣用力等動作。
(5)睡覺時將床頭抬高。
2.藥物
(1)種類
a.Bethanechol(Urecholine):↑下食道括約肌壓力及排空速率,緩解逆流。(會增加胃酸)
b.Metoceopramide(Primperan、Reglan):促進腸蠕動→增加胃排空速率。(不會增加胃酸)
(2)禁忌:抗膽鹼激素性藥物(加重逆流,排空變差)。
四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
(一)比較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
|
胃潰瘍 |
十二指腸潰瘍 |
好犯位置 |
胃小彎(同胃癌,近幽門處) |
12指腸前端1~2公分 |
疼痛時間 |
1.食物→疼痛(燒灼感)→舒適 2.飯後0.5~1小時 |
1.食物→舒適→疼痛(燒灼感) 2.飯前、飯後2-3小時、半夜、空腹 |
疼痛緩解 |
制酸劑不一定緩解 |
制酸劑和進食後可緩解 |
營養狀況 |
食慾不振、厭食、體重減輕 |
較佳 |
疼痛部位 |
腹中線左側 |
腹中線右側、臍至劍突中間或臍上方 |
壓力 |
無關 |
有關(如O型血、A型人格、競爭行業) |
胃酸 |
分泌量正常 |
分泌量↑ |
性別 |
男:女=2:1 |
男:女=4:1 |
症狀 |
咳血比黑便常見 |
黑便比咳血常見 |
合併症 |
幽門阻塞→易嘔吐及飽脹感 |
穿孔 |
(二)治療
1.內科治療
(1)飲食:溫和飲食、低蛋白及低鈣、低渣。禁刺激性食物,ex.煙酒、咖啡及茶。
(2)藥物治療
a.治療原則:減少胃酸分泌、中和胃酸、保護胃黏膜障壁。
b.禁止:Aspirin、類固醇。(必要時PC服用+牛奶及制酸劑)
c.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消化性潰瘍之三合一療法:Bismuth、Amoxicillin、Metronidazde(合併抗生素)。
d.消化性潰瘍常用藥物
種類 |
藥物名稱 |
作用機轉 |
H2接受體拮抗劑 |
1.cimetidine(TagametÒ) 2.ranitidine (ZantacÒ) |
抑制胃酸的分泌和促進潰瘍的癒合。 |
細胞保護劑 |
sucralfate (CarafateÒ) |
包圍潰瘍處,保護胃黏膜不被酸性液體腐蝕,促進潰瘍處的癒合。 |
制酸劑 |
氫氧化鋁〔Al(OH)3〕 |
中和或緩衝胃酸,促進癒合及預防潰瘍。 |
氧化鎂(MgO) |
||
質子幫浦阻斷劑 |
Omeprazole (LosecÒ) |
阻斷ATPase達到降低胃酸,使抗生素不被胃酸破壞,達到殺菌作用。 |
抗生素 |
AmoxicillinÒ MetronidazoleÒ |
殺死胃幽門螺旋桿菌,必須持續服藥1~2週。。 |
前列腺素合成劑 |
misoprostol(Cytotec) |
降低胃酸分泌,增強黏膜保護機轉。適合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性消炎鎮痛藥者。 |
2.外科手術
(1)種類
a. Billroth II:保留50%胃,與空腸作吻合。
b.迷走神經切斷術:↓胃酸分泌,加幽門成形術→↑排空。
(2) Billroth II的胃切除術合併症
a.傾倒症侯群(Dumping Syndrome)
(a)原因:殘胃容量↓、無括約肌控制→高張食物快速流入空腸→小腸滲透壓上升,細胞外液迅速移入腸道→BP↓。
(b)早發性傾倒症侯群症狀:進食後5~30分,水份由血液快速移入空腸→↓循環血量→低血壓、頭暈、冒汗、蒼白、心悸、腹瀉、腹漲、腹痛、噁心,約20~30分→2~3小時後,血糖↑。
(c)處理
少量多餐、細嚼慢嚥、少喝水。
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乾性食物。
低坐臥姿勢進食;進食後,平躺延緩胃排空時間。
b.貧血
(a)原因:內在因子缺乏→Vit B12缺乏,引起惡性貧血。
(b)處置:定期注射維生素B12。
五胃炎
(一)病因病理
項目 |
說明 |
病因 |
|
急性 |
長時間暴露於刺激物下 |
1.壓力:燒傷、頭部外傷。 2.藥物:類固醇、Aspirin、抗生素。 3.其他:強酸鹼、刺激性食物(酒精、辣椒)、幽門螺旋桿菌、外傷(內視鏡、鼻胃管)。 |
|
慢性 |
表層 |
黏膜水腫、出血、小糜爛。 |
1.長期抽菸、藥物、喝酒。 2.疾病 (1)A型胃炎:自體免疫→壁細胞↓、內在因子↓、惡性貧血、胃酸↓。 (2)B型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潰瘍、胃癌。(最常見) |
萎縮性 |
主細胞、壁細胞↓→胃潰瘍及胃癌。 |
||
胃萎縮 |
胃底腺喪失、胃黏膜肥厚。 |
(二)處置
1.減少胃酸刺激。(同潰瘍用藥)
2.注射Vit B12,治療惡性貧血。
3.抗生素三合一療法:lansoprazole、clarithromycin、amoxcillin治療幽門螺旋桿菌。
六胃癌
(一)部位:胃小彎近幽門處;通常是腺癌,也有可能是惡性淋巴瘤。
(二)高發生率
1.45歲↑男性。
2.胃液中有乳酸和乳酸脫氫酶、幽門螺旋桿菌。
3.慢性萎縮性胃炎。
(三)症狀:似胃潰瘍;最常見體重↓、惡性貧血。
七急性闌尾炎
(一)症狀與徵象
1.疼痛
開始臍周圍及整個腹部→局限於McBrney麥氏點(臍與右腸骨脊下1/3處)有反彈痛及壓痛。
2.洛夫辛氏徵象Roving’s sing(+):壓左邊引起右邊麥氏點疼痛。
3.普氏徵象Psoa’s sing(+):左側臥,彎曲右髖,呈保護性動作。
4.閉孔肌徵象obturator sign(+):彎曲右髖及膝關節→髖關節內、外旋→右下腹疼痛。
5.輕度發燒、WBC>10000/mm、噁心、厭食、嘔吐。
(二)合併症:腹膜炎(腸內容物污染)。
(三)禁忌:用熱、按摩、灌腸或使用瀉劑、叩診及觸診。
(四)護理
1.確定診斷前勿給麻醉性止痛藥,以免掩蓋症狀。
2.減少疼痛:冰敷右下腹、右膝曲屈放鬆腹肌。
3.多休息、少活動→↓炎症反應。
八腹膜炎(Peritionitis)
(一)原因:消化道疾病、腹部外傷→感染(革蘭氏陽性菌最常見)。
(二)症狀
1.疼痛:可能輻射肩部或胸部,有反彈痛(回縮痛)。
2.腹部肌肉僵硬如木板、腹脹、噁心、嘔吐、GI蠕動↓。
3.休克:水、電解質流失→代謝性酸中毒、尿量減少、低血壓、PR↑、RR↑、低血容性休克;全身性敗血症是主要死因。
4.炎症症狀:發燒、PR↑、WBC↑。
(三)治療及護理:手術後協助採半坐臥,以協助引流及減輕腹部張力。
九慢性炎症腸道疾病
(一)病因及分類
|
潰瘍性結腸炎 |
區域性腸炎(克隆氏症) |
好發部位 |
直腸、遠端結腸(乙狀結腸、左側結腸) |
消化道任何部位 |
病灶分佈 |
潰瘍呈連續性 |
潰瘍呈分段式 |
侵犯小腸 |
少見 |
常見,常在迴腸末端 |
營養不良 |
較少 |
較多 |
復發 |
多;緩解及復發交互出現 |
少 |
致癌傾向 |
高(10%~20%個案) |
輕度 |
病變區 |
黏膜層及黏膜下層(淺) |
全腸壁(小且深) |
腸腔切片 |
假性息肉、腸腺膿瘍 |
炎性腫塊、肉芽腫及腸壁變厚(鵝卵石般的外觀) |
血便 |
多(含膿及黏液) |
少 |
腹瀉 |
10~20次/天、水便 |
5~6次/天、半流體狀 |
裡急後重 |
較多 |
較少 |
脂肪痢 |
少見 |
常見 |
肛門瘻管 |
較少 |
較多(因排泄物有消化酶) |
合併症 |
巨結腸症合併穿孔(主要死因)、腹膜炎 |
腸阻塞 |
兩者都會腹痛、腹瀉、發燒及體重下降、營養缺乏。
十腸阻塞
(一)部位:大部分發生於小腸,尤其是迴腸部分。
(二)種類
症狀 |
機械性腸阻塞(如黏連、腫瘤) |
非機械性腸阻塞(如高鈣、低鉀) |
疼痛 |
阻塞位置愈高→疼痛↑ |
腹部廣泛性不適 |
腸蠕動音 |
初期變快→末期消失 |
初期減緩→末期消失 |
噁心、嘔吐 |
常見(高位) |
少見 |
(三)症狀
|
小腸高位性阻塞 |
大腸阻塞 |
腹痛 |
明顯 |
不明顯 |
嘔吐 |
明顯、噴射狀 鈉、鉀、氯及胃酸流失→鹼中毒 |
不明顯
|
腹脹 |
不明顯 |
明顯 |
其他 |
(1)阻塞位置愈高愈痛。 (2)碳酸鹽流失、脫水(因血管通透性↑,體液流入腹腔)、少尿。 |
完全性便秘 症狀逐漸出現 |
十一結腸癌
(一)病因
1.便秘、排便習慣不正常。
2.飲食:脂肪↑、纖維↓、蛋白質↑、熱量↑等精緻食物。
3.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直腸息肉。
(二)部位:乙狀結腸、直腸(最常見);易轉移肝臟,次為肺臟。
(三)診斷:95%是腺癌。
(四)症狀
1.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或交替發生(最常見)。
|
2.體溫微↑、疲倦、軟弱、體重減輕。
|
左側腸道癌症 |
右側腸道癌症 |
部位 |
降結腸及直腸癌 |
升結腸癌 |
血便 |
血液在大便表面、鮮紅色 |
血液在大便裏面、偏黑色 |
性狀 |
細條狀 |
液狀 |
腹痛 |
有 |
有 |
其他 |
裡急後重(最常見)、下腸道阻塞症狀 |
噁心嘔吐、厭食 |
肆、肝膽胰疾病及護理
一黃疸(Jaundice)
(一)原因:血中膽紅素值上升
項目 |
溶血性黃疸 |
肝細胞性黃疸 |
阻塞性黃疸 |
別稱 |
肝前性黃疸 |
肝性黃疸 |
肝後性黃疸 |
病理機轉 |
大量RBC破壞引起,肝功能指數正常。 |
肝功能受損,對膽紅素的吸收、運送能力↓。 |
膽道受阻,膽汁流動↓。 |
例子 |
1.輸血反應。 2.溶血性貧血。 |
肝病 |
膽囊和胰臟疾病 |
非結合型 (間接、非水溶性) |
↑↑ |
↑ |
─ |
結合型 (直接、水溶性) |
─ |
↑ |
↑↑ |
尿膽紅素 |
─ |
↑(茶色尿) |
↑↑(茶色尿) |
尿、糞膽素(棕色) |
↑(深色尿、便) |
↓(灰白便) |
↓↓(灰白便) |
Vit K吸收 |
正常 |
↓ |
↓ |
凝血酶原時間(PT) |
正常 |
↑ |
↑ |
(二)症狀:鞏膜皮膚變黃、皮膚搔癢(因膽盬沉積)。
二肝炎
(一)種類
|
A型 |
B型 |
C型 |
D型 |
E型 |
別名 |
傳染性或地方性肝炎 |
血清性肝炎 |
非A非B型肝炎 |
- |
- |
傳染方式 |
口、糞傳染。 |
1.水平傳染。 2.垂直傳染:分娩過程。 |
血液(80%輸血引起) |
是缺陷性的RNA病毒,與B肝相互感染 |
口、糞傳染 |
預防 |
1.注射疫苗:未感染時。 2.注射免疫球蛋白:已感染或將感染者。 |
1.注射疫苗:未感染時。 2.注射免疫球蛋白:感染後、母親e抗原(+)的嬰兒出生時。 |
帶原者母親當乳頭破裂不可哺餵母乳。 |
打B肝疫苗注射。 |
良好個人衛生 |
備註 |
最常見肝炎 |
1.HBeAg(+)→傳染力最強。 2.Anti-HBe(+)→傳染力開始下降。 3.為DNA病毒。 |
1.未有疫苗。 2.α干擾素和ribavirin合併效果較好。
|
- |
- |
(二)症狀
症 狀 |
病理生理學原理 |
黃疸、灰白色糞便、深色尿、膽紅素上升 |
1.直接型膽紅素之排泄受阻。 2.尿膽素原不經腸胃道,由腎臟排泄。 |
搔癢 |
膽鹽堆積皮膚。 |
右上腹疼痛、右背中心痛 |
發炎、輻射痛。 |
發燒、WBC↑ |
發炎釋放致熱原。 |
出血傾向、PT↑ |
1.凝血酶原減少(∵肝臟合成↓)。 2.腸道膽汁減少,導致維生素K吸收減少。 |
(三)護理措施
1.↑肝血流及修復:臥床休息。
2.營養
(1)高蛋白質、高碳水化合物、高熱量與低脂肪。
(2)補充維生素A、D、E、K。(脂溶性)
(3)少量多餐、多喝水。
3.黃疸護理(同黃疸)。
4.預防傳染
(1)注意個人飲食衛生,例如:A、E。
(2)避免不必要之輸血,例如:B、C、D。
5.B型肝炎預防及治療
(1)對象:HBsAg(-)、HBcAg(-)、Anti–HBs(-)者。
(2)預防(未感染時)
注射疫苗(主動免疫、刺激產生自己的抗體、持久性)。
(3)治療(已感染時)
注射免疫球蛋白(被動免疫、提供外來的抗體、暫時性),全程共注射三劑。
三肝硬化
(一)定義
肝臟凝漫性發炎和纖維化→流經肝門脈血流阻塞→門脈系統之壓力↑。
(二)症狀
症狀和徵象 |
原 因 |
腹水、下肢水腫 |
門脈高壓(靜水壓↑)、血清白蛋白↓(膠體滲透壓↓)、留鹽激素↑(Na+↑、H2O↑、K+↓)、肝臟淋巴流量↑。 |
腹壁靜脈明顯、痔瘡(內痔) |
肝靜脈高壓。 |
食道靜脈瘤(下段) |
門脈高壓。 |
手掌發紅、蜘蛛血管瘤(前胸、面部、手臂、手掌紅斑)、男性女乳症、睪丸萎縮 |
肝內荷爾蒙代謝減少→動情激素↑、雄性激素↓。 |
出血傾向(尤其腸胃道)、紫斑 |
凝血酶元製造↓、血小板↓、Vit k↓。 |
肝腎症候群 |
因GI出血、利尿劑作用、腹腔放液、腹水→體液快速轉移→腎衰竭。 |
腦病變和昏迷 |
肝臟無法清除蛋白質代謝廢物→氨↑。 |
黃疸 |
肝性黃疸。 |
(三) Child - Puph分級:計分項目包括白蛋白、膽紅素、凝血酶原時間、腹水、腦病變等五項。分數越高越嚴重。
(四)治療及護理
1.飲食:少量脂肪、補充Vit ADEK、限制鈉和水份;慢性肝病給予低蛋白質,發生肝昏迷時採無蛋白質飲食。
2.減少皮膚搔癢。
3.合併症護理
(1)腹水
a.臥床休息→↓炎症反應。(禁:高坐臥)
b.限水、限鈉。(∵鈉會增加水份滯留)
c.先給白蛋白、血漿→利尿劑(需防快速利尿→腎衰竭),尿液排出量增加表示有立即性的直接治療效果。
d.評估腹水:叩診腹部有轉移性濁音、記錄I/O、測BW(變化不宜超過2kg/天)、量腹圍。
e.第一線治療藥物:留鉀型利尿劑。(避免Lasix,會低血鉀)
(2)食道靜脈曲張出血(鮮紅色無痛性上消化道出血主因)
a.立即禁食,由靜脈輸液補充液體。
b.輸新鮮血(勿超過12小時或水溫的鮮血,因氨濃度↑)。
c.藥物:血管加壓素(禁:冠狀動脈疾病者使用)、β阻斷劑(Inderal)
d.食道球管(桑佈二氏管;S-B管)
(a)胃球:100-300c.c.(150-200cc)空氣,頂住賁門,再使用200-400cc水球牽引。
(b)食道球:20-40 mmHg在食道壁外加壓止血,每隔8-12hrs將氣球放氣5分(最好6-8小時放氣30分),以免胃或食道糜爛、壞死,時間不超過24-48小時。
(c)注意呼吸狀況:最常見的合併症為肺部吸入,病床旁應放一把剪刀,胃球破裂上滑立刻剪斷管子,防食道球阻塞氣道。
(d)突然背部痛可能是食道破裂。
e.避免用力,例如咳嗽、便秘、提重物。
f.飲食:冰冷、軟質、避免刺激性及熱湯。
g.減少腸胃道細菌分解蛋白質形成氨,預防肝昏迷
(a)Neomycin:減少細菌製造氨,最好使用口服法給藥。
(b)Lactulose:使腸胃道pH變酸及滲透壓增高(會腹瀉),促細菌、氨排出,服藥後24-48小時才有作用。
(c)輕瀉劑:↑氨及細菌由大便排出,防便祕。
(3)肝昏迷
a.減少氨之形成
(a)食物:高熱量、高醣,少量多餐。急性期採無蛋白,減少動物性蛋白。
(b)減少細菌製造氨:口服Neomycin、Lactulose、輕瀉劑。
(c)預防便祕,促進氨由大便排出。
b.維持體液及電解質平衡,若無禁忌可鼓勵大量喝水,促進氨由尿液排出。
c.評估意識狀況,注意安全,必要時給予床欄使用。
d.限制活動,臥床休息,以免代謝↑→氨↑。
e.禁用:鎮靜劑及麻醉劑、排鉀性利尿劑、含氨藥物。
四膽結石(Cholelithiasis)和膽囊炎(Cholecystitis)
(一)膽結石
1.種類:最常見膽固醇結石。
2.常見部位:膽囊內結石。
3.症狀
(1)疼痛開始於上腹部正中線→右上腹絞痛,發生在進食大餐後或是採斜躺姿式休息後3~6小時發生。
(2)肩胛下及右肩輻射痛。
(3)Murphy’s sing(+):壓右上腹,吸氣時疼痛而停止呼吸。
(4)急性炎症徵象:發燒、寒顫、盜汗、噁心、嘔吐、心灼熱感。
(5)肝後性黃疸:尿液顏色變深、灰色便、脂痢、皮膚搔癢。
(6)長期會引起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不良。
(二)膽囊炎
1.病因:90%以上因膽道阻塞、結石。
2.症狀:類似膽結石。
(三)治療及護理
1.減少疼痛
(1)避免壓迫右上腹:採低坐臥式,避免彎曲膝蓋。
(2)↓膽囊收縮:NPO及N-G decompression。
(3)使用Demerol;不可用Morphin止痛→防Oddis括約肌收縮。
2.飲食:低脂肪、高醣、高蛋白食物,少量多餐,補充脂溶性維生素A、D、E、K。
3.膽囊切除術後T型管護理
(1)飯前1小時和餐後,夾住T型管1-2小時,讓膽汁流向12指腸幫助消化
(2)膽汁過度引流時(解出脂肪便時),則再口服引流之膽汁(可由鼻胃管或加果汁調味)。
(3)確定膽汁能流入十二指腸,便可拔掉T型管。
4.居家照顧注意事項
(1)教導膽道阻塞的徵象:深色尿、灰色便→須立刻就醫。
(2)少量多餐、多吃魚(因含EPA→↓膽固醇);避免用餐間隔過久、高膽固醇。
五急性胰臟炎(Pancreatitis)
(一)病理機轉
胰蛋白酶和脂肪酶轉變成活性,自體消化而造成;好發於中年男性,是一普遍但可致命的炎症反應。
(二)病因:長期酗酒(主因)及脂肪食物有關。
(三)診斷
1.Amylase↑:24小時達最高,包括血清中及尿液中胰澱粉升高,約持續3天左右。
2.Lipase↑:可做為鑑別診斷的指標,持續2星期左右。
(四)症狀
1.急性
(1)腹痛
a.常發生在上腹部中央開始→持續左上腹痛、反彈痛,會輻射至背部和兩側腹部。
b常發生在飽餐、進食脂肪、喝酒及採俯臥時→疼痛↑。
(2)出血(低血容休克是主要死因)
a.Cullens sign(+):肚臍周圍變藍色。
b.Turners sign(+):腰窩有瘀班。
(3)其他:B/S↑(糖尿病)、血鈣↓、肝後性黃疸。
2.慢性
腹部持續燒灼性漲痛、左上腹摸到腫塊、肝後性黃疸、體重↓、血糖上升。
(五)治療及護理
1.減輕疼痛
(1)禁止:嗎啡、Codeine類止痛藥,可用Demerol止痛。
(2)放鬆腹部減少疼痛,姿勢:身體向前彎曲、膝胸臥式、成蝦米狀或胎兒姿勢。
2.補充液體,監測體液、電解質不平衡狀態及嚴重出血的反應。
3.減少胰液分泌,↓自體消化。
(1)立刻NPO;腹痛未改善前不宜進食。
(2)減少胃酸分泌,使胰臟休息及減少炎症:插胃管抽取胃液、使用制酸劑及H2接受體阻斷劑。
(3)迷走神經抑制劑:抗膽鹼激性藥物降低胰液分泌,例Atropine。
4.飲食
(1)急性期:高醣、低脂肪、低蛋白飲食。
(2)恢復期:低脂肪、高醣、高熱量、高蛋白飲食、高鈣,補充Vit ADEK(脂溶性)。
(3)禁止菸酒、咖啡、茶、大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