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十章  生命徵象

請尊重著作權

壹、體溫

一概論

(一)體溫的調節:

1.生理調節機轉:

環境溫度變化

接受器:皮膚、腹部器官、脊柱及下視丘神經終板

中央整合器:下視丘視前區

體溫升高                         體溫降低

                  

散熱中樞:下視丘前葉        產熱中樞:下視丘後葉

                 

皮膚表面血管擴張                 皮膚表面血管收縮

 汗腺分泌↑                            汗腺分泌↓

呼吸變淺快                             釋放腎上腺素及甲狀腺素

骨骼肌活動↓                         骨骼肌活動↑、顫抖

 代謝活動↓                              代謝活動↑

    ↓                  

        降低體溫                                提高體溫

 

(1)冷接受器比熱多→人體對冷比較敏感

(2)體溫調節中樞:下視丘

(3)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未完全,體溫變化大,易受環境影響

(二)產熱:體溫每升高1℃,↑13%的熱能及BMR(1℉→↑7%)。

增加產熱的因素

減少產熱的因素

1.感染、發炎

2.發抖、運動

3.食物消化

4.腎上腺素、甲狀腺素、交感神經

5.激動的情緒

1.供氧量減少

2.神經系統的抑鬱、睡眠、麻醉劑

3.禁食或飲食攝取不足

4.身體抵抗力減弱

5.體溫過低

(三)凍傷:

1.原因:長期處在寒冷環境。

2.症狀:患處呈臘白、變硬或呈冰凍、刺痛、麻癢、失去感覺。

3.部位:鼻、耳、手指、腳趾等末梢較常見

4.處理:

(1)不可以搓揉凍傷部位,防摩擦→傷害組織。

(2)將凍傷部位泡入溫暖10-15℃的水中

(3)禁止抽煙

 

皮膚散熱的方式

種類

散熱方式

應用(↑散熱)

輻射

最多,不用接觸及媒介物

降低環境溫度、身體伸展、↓厚重衣物、穿淺色衣服(白>黑

傳導

需要直接接觸

冰枕、冷水浴、溫水或酒精拭浴

對流

由氣體或體液的流動而產生

酒精拭浴、吹電風扇

蒸發

液體吸熱變氣體,而吸走體熱

流汗乾掉、呼吸↑、溫水酒精拭浴、降低溼度

 

影響體溫的因素

體溫上升的因素

體溫下降的因素

肝、膽

耳垂

血流多

血流少

熱飲、用熱

冷飲、用冷

進食、運動、抽煙

NPO

排卵後

排卵前

黃體素

動情激素

4-6Pm(4-8Pm最高)

2-4Am(4-6Am最低)

嬰幼兒(因有棕色脂肪)

老人

壓力、生氣緊張

冷漠、憂鬱

感染、甲狀腺功能亢進、脫水

甲狀腺功能低下

腎上腺素、甲狀腺素、交感神經、生長激素、黃體素

動情激素

懷孕

大量出血、酒精中毒、休克

 

發燒的過程

(一)定義:產熱>散熱

(二)發燒過程:

分期

特徵

發冷期

1.產熱:顫抖、BMR↑、細胞對葡萄糖需求↑→BT↑、RR↑、PR↑、口渴

2.散熱:血管收縮→皮膚蒼白、冰冷

 

發熱期

1.負氮平衡、體重下降、噁心嘔吐

2.倦怠軟弱、頭痛、瞻妄,病童容易痙攣抽搐

3.皮膚發紅、發燙及乾躁、關節痛

4.脫水

5.口渴、口腔潰爛及疼痛

6.蛋白尿、少尿

7.RR↑、PR↑、BMR↑

恢復期

1.散熱:出汗、口渴、血管擴張、皮膚溫暖朝紅

2.產熱:寒顫減輕、退燒

3.尿液狀況:比發熱期增加

 

發燒護理措施

(一)發冷期:加被蓋、提供熱飲、溫暖環境、烤燈。

(二)促進散熱:

1.提供涼爽環境,室溫約20-24℃(72℉)。

2.被蓋→↑輻射、對流散熱。

3.過程中若發抖要立刻停止措施

4.發燒常規:

37.5℃以上

多喝水,↑水份2500-3000 c.c./D

38℃以上

冰枕(足部放熱水袋防顫抖)

39℃以上

酒精或溫水拭浴、解熱劑

(三)減少產熱:

1.臥床休息

2.教導放鬆技巧。

(四)提供飲食指導:

1.水份2500-3000 c.c./天。    2.高蛋白、高維生素

3.適量碳水化合物。                   4.低脂肪

5.流質或半流質。                       6.少量多餐。

 

發燒型態

類型

特徵

例子

恆常熱

一天中高低變動<1℃(2℉),溫度均>38.8℃,最低溫仍是高溫

大葉性肺炎

弛張熱

一天中高低變動,超過2℃(至少>1.1℃),最低溫仍在正常之上

傷寒、成人肺結核

間歇熱

一天中高低變動很大,體溫突然上升,又突然下降至正常或更低

瘧疾、敗血症、淋巴瘤

回歸熱

體溫>39℃持續數日後恢復正常,再經數日後又再度發燒

手術後傷口感染

不明熱

發燒3週以上,最後都能發現原因

感染(多數)


環境溫度過高引起的熱失調

種類

排汗

症狀

處理

中暑

無法排汗→沒有先兆,體溫過高(41-43℃)

頭痛、眩暈、噁心、意識混亂皮膚乾燥潮紅、PR快、血壓上升→昏迷、抽搐

(1)平躺、頭稍抬高

(2)鬆開衣服打濕散熱

(3)避免降溫太快

(4)避免抽搐、發抖

熱衰竭

大量流汗及體液容積不足無法有足夠血液來排除體熱

皮膚濕冷蒼白、體溫近於正常、PR快、血壓下降、休克、痙攣

(1)垂頭仰臥姿或略抬高足部

(2)鬆開衣服

(3)意識清楚喝鹽水

(4)意識不清IV補充體液

熱痙攣

量流汗→低血鈉骨骼肌間歇疼痛痙攣

肌肉痙攣、皮膚蒼白濕冷、口渴、噁心、眩暈

(1)移到陰涼處,平臥休息

(2)鬆開衣服

(3)運動飲料、鹽水,補鈉

(4)禁:清水

 

測量體溫注意事項

(一)測量體溫的方法:

種類

電子體溫計

紅外線體溫計

口溫

腋溫

耳溫

額溫

顳溫

部位

舌下

腋窩

外耳道中直對鼓膜

額頭

前額→耳垂後

優點

較水銀體溫計安全、簡易方便,測量時間平均約1分鐘。

紅外線要測血管最準→耳溫迅速準確;顳溫最接近核心體溫且不受環境影響

注意事項

1.口溫:閉口放舌繫帶旁舌下大血管才能反應體溫。。

2.腋溫:手臂夾緊。

3.體溫計消毒方法

(1)測量前:金屬端→幹端

(2)測量後:幹端→金屬端。

 

1.耳溫:不要有耳垢裸露環境的耳朵近口溫。耳道拉直方法:

(1)>3歲→向上向後拉

(2)<3歲→向下向後拉

2.額溫:拭乾額頭,距離2~5公分處測量易受環境影響,需做室溫校正

3.顳溫:拭乾額頭和耳後,緊貼皮膚測量。

(二)其他注意事項:

1.進食後必須先休息15-30分才可測量

2.測量肛溫:

(1)採側臥、辛氏臥姿

(2)先用凡士林潤滑:成人約1.5吋,小孩1吋,嬰兒1/2吋

3.q4h測量一次者

(1)發燒

(2)病危

(3)新生兒

(4)新個案、手術後或產後三天內

(5)手術前一天

(6)需密切觀察病況者

(7)特殊狀況者,例如:白血病個案或發燒退燒後還要追蹤3天

 

貳、脈搏

一脈率(脈膊速率)

(一)脈率:心跳每分鐘的次數。

(二)正常脈率:與呼吸的次數比為4:1~5:1

年齡

正常範圍

平均脈率

1歲內

80-160

120

1-6歲

80-120

100

6-12歲

70-110

90

成人

60-100

72

老年人

70-80

75(85)

 

二脈律(脈搏節律)

(一)脈律:心跳間的間隔,即為脈膊的節律。

(二)異常脈律(脈律不整)

脈律

意義

常見情況

三重脈

二次正常,一次不成熟且較弱

間歇脈

時間長短不一

脈搏短絀

心尖脈多於橈動脈之次數,期間差異稱脈搏差

心房纖維顫動、心收縮力下降

柯利干氏脈

脈搏一下跳得很滿,一下又陷下去

主動脈瓣閉鎖不全

奇異脈

吸氣→脈量減弱;呼氣→脈量增強

心包膜填塞

心搏過速

>100次/分

發高燒、甲狀腺機能亢進、缺氧、運動、出血、休克

心搏過緩

<60次/分

IICP、毛地黃中毒、體溫過低、SA node傳導受阻、高血鉀、體力衰竭

 

脈壓(脈博壓力又稱脈膊壓)

(一)脈壓:指收縮壓與舒張壓之差,呈現心搏週期波動幅度的大小;即是觸摸脈搏時所感覺到動脈管壁的彈性度

(二)異常脈壓:

脈壓

特徵

常見情況

高壓脈

動脈管壁硬且搏動十分明顯

動脈硬化者、高血壓

低壓脈

動脈管壁軟且博動不明顯

大出血、休克

 

脈量(脈搏強度)

(一)脈搏強度:心臟收縮時血流衝擊在血管壁上的力量大小,稱為脈博強度。

脈搏強度

代表意義

   0    或  -

沒有

   1+  或  ++

微弱

   2+  或  ++

正常

   3+  或  +++

很強

(二)脈量:心臟收縮時衝擊到動脈管壁的血流量,稱為脈量。

(三)異常脈量:

種類

特徵

例子

洪脈

心收縮力強、管壁軟、血量大時,又稱跳躍脈充盈脈

運動後、情緒激昂、高血壓

弦脈

心收縮力弱、脈波細、血量少

低血容性休克

絲脈

心收縮力微弱、絲狀搏動血量極小

大出血、臨死病人

交替脈

脈率規則,但振幅強與弱交替博動

充血性心衰竭、MI病人

 

五影響脈搏的因素

脈搏上升因素

脈搏下降因素

新生兒

老年人

相對體表面積大、小孩

相對體表面積小、成人

運動時

休息時

進食、茶、咖啡、煙

NPO、肌餓

脫水、休克、甲狀腺亢進

甲狀腺低下、IICP

甲狀腺素、腎上腺素、Atropine

毛地黃

體溫上升

體溫下降

疼痛、缺氧、出血、貧血、站

高血鉀、SA node傳導受阻、運動員、躺

 

六測量注意事項

(一)位置:

1.測表淺動脈:

 

動脈點

適用時機及特色

顳動脈

(1)嬰幼兒

(2)成人雙手摸不到腕部脈搏時,例:雙手上石膏或燒傷

肱動脈

常用於量血壓

橈動脈

最常用

膕動脈

彎曲膝蓋較容易測得

足背動脈

評估下肢循環最好部位。例:下肢OP

2.心尖脈:

(1)適合:

病況危急、休克、脈搏短絀

服用毛地黃、心臟病

<3歲兒童

(2)時間:用聽診器膜面測1分鐘

(3)姿勢:平躺、左側臥

(4)位置:

成人

7歲以下兒童

嬰幼兒

第5肋間

第4肋間

第3間

與左鎖骨中線交叉處(胸骨左邊2-3左乳頭下方)

與胸骨左側1吋交叉處

3.頸動脈:

(1)適合:急救、休克、臨終病人、大量失血、心跳停止

(2)位置:平環狀軟骨(甲狀軟骨下緣)的胸鎖乳突肌邊緣內側(前緣)。

(3)測量頸動脈,不可兩側同時測量

(二)其他注意事項:

1.脈搏短絀:由2位護士同時測量心尖脈及橈動脈的脈搏(比較準),也可以由1位護士測心尖脈後再測頸動脈

2.以食指、中指、無名指測量,勿用大拇指

 

參、呼吸

概論

(一)呼吸調節中樞:幹延腦節律區,主要受血中高CO2的影響

(二)呼吸的動作:

種類

吸氣

呼氣

時間

2

3

運動

主動

被動

橫膈

下降(收縮)

上升(放鬆)

肋間肌

外肋間肌收縮

內肋間肌收縮

肋骨移動

向上向外移動→上提

向下向內移動→下降

胸腔體積

變大

變小(復原)

影響

O2進入

CO2排出

(三)呼吸速率:

1.呼吸與脈率1:4-1:5

2.呼吸次數:成人約12-20次,嬰兒約30次以上,且不規律

 

二影響呼吸的因素

呼吸增加的因素

呼吸減少的因素

腎上腺素、Atropin、咖啡因、茶、安非他命

麻醉藥(Morphine鴉片類藥物)、鎮靜劑

心臟病、肺疾病、肋膜積水

IICP、昏迷

急性疼痛、肋膜性胸痛

慢性疼痛、創痛牽扯呼吸肌

小孩↑

成人

用熱、發燒、熱水浴

用冷、體溫過低

PaCO2、PH↓

PaCO2、PH↑

激動、害怕

情緒平穩

BP↓

BP突然↑

高山上、運動、抽菸、大出血、休克

 

三異常呼吸型態

(一)呼吸速率及深度改變的呼吸:

種類

特徵

疾病、原因

呼吸困難

缺O2

缺O2

呼吸暫停

缺CO2

麻醉劑過量、頭部外傷

換氣過度

因CO2→深而快的呼吸→呼吸性鹼中毒

運動、缺氧、發燒、代謝性酸中毒、焦慮

換氣不足

因CO2→↓呼吸速率及深度→呼吸性酸中毒

臥床不動、麻醉、腹部手術後

呼吸過速

>24次/分,呼吸規律

發燒、血氧不足、心肺疾病、肋膜性胸痛、運動後

呼吸過緩

<10次分,呼吸規律

體溫過低、IICP、麻醉劑

端坐呼吸

呼吸困難時,坐著、身體前傾

心臟病、COPD、氣喘、嚴重腹水

(二)特殊的呼吸:

種類

特徵

疾病、原因

喟嘆式/嘆息式呼吸

細胞缺O2,會先深吸氣再長長地吐氣

大出血、臨終

陳施氏/潮式呼吸

呼吸短淺→漸深且快→呼吸短淺→停止10-20秒,呈現週期性、規則變化

臨終、心衰竭、腦傷、IICP

畢毆氏呼吸

呼吸忽快忽慢→停止→忽快忽慢,呈現週期性、不規則變化

頭部外傷、IICP

庫斯摩耳氏呼吸

呼吸節律規則,但深而快呼吸

代謝性酸中毒(最常)、DM酮酸中毒

 

四測量注意事項

(一)避免讓病人察覺,測量完脈搏後,手不鬆開

(二)嬰兒先測量呼吸,再測量其他VS。

 

肆、血壓

定義

血壓

意義

正常值

收縮壓

左心室收縮時,血液對動脈壁的壓力,代表左心室克服血管阻力所做的功。

90-140 mmHg

舒張壓

心臟擴張時,血液對血管壁之壓力,代表血管彈性的狀況

60-90 mmHg

脈搏壓

收縮壓-舒張壓

30-50 mmHg

平均壓

舒張壓+1/3之脈搏壓

 

 

影響血壓的因素

(一)決定血壓的因素:心輸出量、血管阻力(決定舒張壓最主要因素)

(二)影響血壓的因素:

血壓上升的因素

血壓下降的因素

老人

小孩

活動

休息

肥胖

血量↑

血量↓(出血、脫水

用冷、冷水浴

用熱、熱水澡

BMR↑

BMR↓

焦慮緊張、急性疼痛

嚴重疼痛

晚上

早晨

冬天

夏天

血管收縮劑(腎上腺素、尼古丁、吸菸、抗組織胺)、動情激素、留鹽激素

血管擴張劑(NTG、鎮靜劑、嗎啡、histamin、酒精)、利尿劑

右手

左手

管壁彈性差,動脈硬化

管壁彈性佳

高血壓、IICP、甲狀腺亢進

休克、出血

(1)站著時:下肢高於上肢

(2)躺著時:上肢高於下肢

(3)姿位性低血壓:平躺→站立時收縮壓下降20 mmHg以上

(4)IICP→BP↑、PR↓、RR↓

壓脈帶內氣囊尺寸測量

(一)壓脈帶:

1.寬度:手臂直徑寬大20%,即1.2倍以上

2.長度:手臂大小1.5倍,大於手臂周長

(二)壓脈帶內充氣囊:

1.寬度:手臂周長的40%

2.長度:手臂周長的80%

 

測量血壓注意事項

(一)病人的準備:

1.避免進食、運動後測量,若有需休息15~30分再量

2.連續測量須隔2分鐘,並放鬆壓脈帶及舉高測量之手,增加靜脈回流

(二)測量血壓的操作方法:

1.壓脈帶位置:

位置

姿勢

壓脈帶位置

比較

手臂
肱動脈

躺或坐

離肘彎上2.5~5公分(1~2吋),即在右心房中心位置(與心臟同高)

收縮壓:
膕動脈高於肱動脈
舒張壓:
膕動脈接近肱動脈

大腿
膕動脈

俯臥或平躺

置於膝蓋上方

2.壓脈帶鬆度能放入2、3指

3.聽診器禁止壓在壓脈帶下(會太緊)

4.測血壓高的手臂,禁止測量:打IV、A-V shunt、乳房切除術、中風患側

5.打氣上升速度10 mmHg/次,放氣下降2-4 mmHg/秒

6.心律不整者測量三次平均

7.記錄:

(1)成人:收縮壓/第二舒張壓(第五柯氏音)

(2)小孩:收縮壓/第一舒張壓(第四柯氏音)

 

五預防聽診間隙

(一)原因:上臂靜脈充血,造成「聽診隙」

(二)特徵:

1.量血壓時的無聲期,通常出現在第一與第二期科氏音之間

2.約30-40 mmHg的寬度。

3.高血壓者常見

4.可能造成量血壓時讀出收縮壓較低,而舒張壓較高

(三)預防聽診隙:水銀柱打氣至橈動脈消失再加30-40 mmHg

 

六測量血壓誤差因素

(一)血壓假性偏高原因:

1.壓脈帶綁太低,太鬆、太窄

2.水銀柱高過視線

3.受測者手臂低於心臟

4.放氣太慢、水銀柱下降時再次充氣。

5.受測者運動,焦慮、進食

(二)血壓假性偏低原因:

1.壓脈帶太寬

2.聽診器太小或太大,其管子太長。

3.水銀柱低於視線;受測者手高於心臟。

4.放氣太快或、充氣不足(聽診隙)

5.聽力差。

6.姿勢性低血壓。

 

延伸閱讀

第十章  生命徵象  練習題https://n220577775.pixnet.net/blog/category/4385392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凌荃 的頭像
    凌荃

    護理師國考快捷

    凌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