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控制 重點整理
請尊重著作權,抄襲並從事營利事業者追究法律責任
一護理品質保證
(一)品質控制的模式:「SPO」理論模式
1.結構品質(Structure;S):包括與醫療活動有關的各項條件及作業,例如:醫院的空間結構、病床與護理人員比例、規定數量的設備、組織的層級及職務結構。
2.過程品質(Process;P):主要是醫務人員於執行醫療過程中,種種的行為與活動的品質。
3.結果品質(Outcome;O):係指病患在照護處置前後狀態的改變,包括症狀改善的程度、、心理社會功能進步的程度。
(二)護理品質保證評鑑的範圍:
範 圍 |
目 的 |
內 容 |
護理結構 |
審核護理部的硬體,估計資源是否有利於護理品質的產生,護理人員是否與環境相輔相成 |
職責的描述、用品供應、環境設備、護理人員的素質、在職教育課程表、組織結構 |
護理過程 |
評價護理人員執行護理時,是否依照期望之護理活動的標準程序來達到完整性和合理性。 |
護理稽核表、護理能力測量表、患者品質測量護理表、觀察N執行護理過程 |
護理結果 |
評量病患在接受護理後,健康狀況恢復的成效及滿意程度,最具體可信度高 |
假如測門診患者的護理品質,內容包括:病患對門診時間的認知、對醫療服務之滿意度 |
二品管圈
(一)意義:指在一個性質相同的工作環境裡員工自願組成的小團體,定期聚會,以自主的力量來推行品質管制活動的小團體。
(二)品質管制圈的模式:QUACERS
1.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QUA):病患的照顧是否達到理想。
2.成本效率(Cost Effectiveness;CE):評估各單位的人力、物力是否有浪費的情形。
3.危急事件管理(Risk Management;R):病患與工作人員的安全和保險是否已考慮。
4.工作人員的需要(Staff Needs;S):任何對工作人員切身有關的事物(薪水、福利、昇遷、管理等)是否改善或溝通。
(三)品質管制圈的過程
1.尋找問題:根據QUACERS思考問題。
2.收集資料:考慮5WàWhy、When、Who、How與Where。
3.分析問題。
4.找尋解答:BEST模式:B-考慮到預算、E-有效率、S-工作人員所需、T-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達成任務。
5.評估結果: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案後,就著手去實施,並評估結果。
6.報告成果。
(四)品質管制圈的功能:提高員工士氣、增加溝通管道、達到高品質之服務。
三品管(QC)七大手法:問題解決法
(一)查檢表:此表是針對問題的本身特性所設計出,調查記錄表格,以便統計分析。例如:門診部病患檢查報告的遺失。
(二)流程圖:利用各種圖形將工作中各步驟列出,可清楚看出過程中各步驟相關的決策及活動。
(三)柏拉圖:用於發現造成問題的主要重大原因,按其出現大小(大→小)順序排列,做為80-20法則的重點管理使用,以便掌握問題的重心。
(四)特性要因圖:又稱魚骨圖,評估造成問題的原因,進而改善問題。
(五)直方圖:是一種數據分配表,以柱形予以圖式化表示。
(六)管制圖:又稱為修哈特圖或流程行為圖,是統計製程管制中,確定業務流程是否在統計管制狀態下的一種工具。
(七)散佈圖
四新品管七大手法:
KJ法(親和圖法)、關聯圖法、系統圖法、矩陣圖法(是從多維問題的事件中,找出成對的因素,排列成矩陣圖,然後根據矩陣圖來分析問題,確定關鍵點的方法)、過程決策計劃圖法、箭條圖法、矩陣數據分析法
三績效考核
(一)績效考核的方法
方法 |
優點 |
1.評語法: 寫下一段有關部屬的缺點和能力。 |
.可仔細說明績效或行為特質。 |
2.圖形評分法: 將各種工作績效設計出不同的分數或等級。例如:5-極好,4-優,3-滿意,2-尚可,1-不滿意。 |
1.容易測量。 2.省時、省力。 |
3.核對表(查核表): 行為表現在評分欄上,「是」「否」處打上記號。 |
1.很清楚的表達績效,但無法分辨每個項目達到的程度。 2.用於大量的屬員。 |
4.重要事件記錄法: 記下成功或失敗的工作績效。 |
1.最實際方法。 2.促使評價者多接觸部屬。 |
5.目標管理: 主管與部屬共定工作目標。隔一段時間後,彼此討論成敗,再定下一個目標。 |
1.較客觀。 2.部屬加入評價自己工作,可激勵自我成長。 |
(二)考核表的信度及效度
1.信度:可相信程度。
2.效度:可達目標程度,能真正衡量出所評量的內容。
(三)其他績效考核的方法
1.絕對標準:固定的標準來衡量工作成效,查核員工有無達成此項標準。例如:護理主管常用的「查核表」、護理師國考60分及格。
2.相對標準:受評員工間相互比較,必然有一位最優、一位最差,依序排列。例如:「人員比較法」、入學考試取前面60名。
3.客觀標準:預先設定達成工作目標的個別性標準,再以此工作目標來評核執行成效,屬較客觀評核績效的方法。例如:強調「目標導向」,是一種上司與員工共同訂定的工作目標。
(四)績效考核的問題
1.光圈效應(月暈效應):
(1)指對屬下行為評價得過高。
(2)理由:如有討人喜歡的個性、好的社交技巧。
2.觸角效應:
(1)指對員工評價過低的現象。
(2)理由:如在考績期前幾天犯了一錯誤、意見與主管相左、平時主管對屬下印象不佳。
3.霍桑效應:
(1)由於對新環境的好奇和興趣,常可造成積極的成果,尤其在初期。
(2)理由:如在新環境中,知道有人在評價而表現特別好。
4.過寬與過嚴:
或稱「極端傾向」,每個人的評估標準都不一樣,給員工比實際表現還要好的評核,稱為「寬容誤差」;相反地,過低的評價,則稱為「過嚴偏誤」。若分別由不同的小組長來打他們組員的成績,則有失公平。
5.類己誤差:
或稱「自我反映」、「投射效應」,乃評估者對和自己有相同特質的員工,打的分數也較高。
6.區別力不夠:
不論員工的表現差異如何,都給予極為接近的評等,也就是只用少數幾個尺度,稱為「集中趨勢」。結果會使得考績沒有顯著的不同。
7.膨脹壓力:
「公平」、「平等」的價值觀充斥,認為評核結果過低,會帶來一些負向反應,故使得評核分數有逐漸偏高的趨勢,導致評核教不嚴謹的現象。
四護理評鑑
(一)醫院醫療評鑑目的
1.教育部評定提供醫護學生合格的實習場所
2.提昇醫院的醫療品質。
3.提供「勞保局」給付患者醫療保險費的標準。
4.提供大眾求醫的方向。
(二)護理工作的評量,已由「護理結構」為主的導向,擴展至「護理過程」及「護理結果」的三個層面。
五護理生產力
(一)護理生產力=
(二)好的生產力具備條件:
1.效能(Effectiveness):做得對、目標有達成。如:符合宗旨、政策、目標、理想……。
2.效率(Efficiency):做得好、強調過程運用。如:速度快、數量多、品質美、成本低。
(三)具有護理生產力的人員:
種類 |
效能 |
效率 |
第一等人才 |
事情做得「對」 |
工作做得「好」 |
第二等人才 |
事情做得「對」 |
工作做得「不好」 |
第三等人才 |
事情做得「不對」 |
工作做得「好」 |
第四等人才 |
事情做得「不對」 |
工作得得「不好」 |
(四)提高生產力之方法
1.組織結構(硬體):改善辦公室設備。
2.工作過程(軟體):改善工作方法、增加知識及技術分析。
3.工作結果:使輸出、輸入比率提高。要訣:
(1)輸入減少輸出增加。
(2)輸入不變輸出增加。
(3)輸入減少輸出不變。
(4)輸入、輸出皆增加,但輸出增加率較大。
(5)輸入、輸出皆減少,但輸出減少率較小。
六倫理理論和道德原則
(一)理論:
1.功利論:使患者獲得最大快樂與最少傷害。
2.形式論:護理行為依著一定的常規和規則。
3.利己論:將自己利益放置第一位,重點在保護自己。
(二)道德原則:
1.自治:護士對自己的行為有獨立自主的權利。
2.無害:注意患者的安全。
3.仁慈:照顧患者時,要有一顆仁慈的心。
4.公正:面臨倫理困境時,先考慮到「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