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五章 領導  重點整理

請尊重著作權,抄襲從事營利行為者追究法律責任

領導者與管理者:

()管理者:經指派,有正式的職位而獲得的

()領導者:經授權或由群體內部自然形成例:常得到附和的人

 

  二職權:

()意義:經由正式法律途徑所賦予某項職位的一種權力

()型式上的職權:與各人職位相關

()功能上的職權:與各人的能力素質有關

 

影響力

()意義:會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不一定與職權有關

()種類:

1.與組織有關(與職位有關)

(1)脅迫影響力(強制權):是基於威脅與害怕。例:調職、扣薪、考績降級

(2)獎酬影響力(獎賞權):是因為部屬希望上級的獎勵和酬勞。

(3)法統影響力(合法權):影響力是來自於合法職位

2.與個人特質有關

(1)專技影響力(專家權):一個人因擁有特殊技術及知識,贏得他人的尊敬和信從。

(2)榜樣影響力(榜樣權):由於個人的高貴情操、以身作則,部屬自願追隨

(3)資料影響力(資料權):因某人擁有對他人有價值的資料而產生影響力。

(4)敬仰影響力(尊重權):一個人因德高望重,使他人感到敬畏。

(5)關係影響力:個人連結具有影響力和聲望的人物。

 

領導理論

()行為論(Behavioral Theories

1.領導行態:

種類

領導風格

適用情況

獨裁式

權威式

1.強力控制、發號施令。

2.成員服從命令

3.批評、懲罰部屬。

1.急需明確指令的緊急狀況、ICU

2.部屬為新進人員

3.單位剛成立未上軌道

民主式

1.提供資料,罕於發號施令

2.由群體討論做決策

3.鼓勵、協助部屬

4.↑協調合作、工作士氣

1.需長期共事的人,例如:醫療組織

2.員工技術成熟。

放任式

1.不主動、不給建議。

2.群體有完全決策權

1.成員為高度自動自發、專業專家

2.不適用於健康照顧機構

參與式

1.提供大方針

2.員工提意見,再由管理者做最後決策

1.成員技術成熟,需克服阻礙及增進動機時

2.目標管理

官僚式

1.依賴組織的政策與規定

2.使用僵化的規則

2..任務導向與關係導向:

(1)管理方格理論:白萊克(Blake)及毛頓(Mouton)提出

a.基本領導類型:關心工作(生產量)及關心人員

b.基本領導型態:

(a)1.1型:無為型(放任型)。對員工關懷低、生產工作的關懷低。

(b)1.9型:懷柔型(鄉村俱樂部型)。對員工關懷高、生產工作的關懷低。

(c )9.1型:業績中心型(權威型)。對員工關懷低、生產工作的關懷高。

(d)5.5型:平衡型(中庸型)。對員工關懷中庸、生產工作的關懷中庸。

(e)9.9型:理想型(民主型)。對員工關懷高、生產工作的關懷高。

(2)「工作中心式」與「員工中心式」理論:李克Likert)提出→「員工中心式」領導生產力高

()情勢理論(Situational Theories):隨著環境及員工的不同,而改變領導和管理的方式

1.徑路-目標理論:毫斯及密契爾(House and Mitchell1974

 

領 導 行 為

意  義

適  用

(1)指導式領導 

指派工作、澄清角色和程序規則。

指導新進人員時

(2)支助式領導

關懷部屬、給予支持

易引發不滿之工作的人員

(3)參與式領導

與部屬共同討論計劃

工作需獲得共識時

(4)成就導向式領導

為工作訂定計劃、挑戰性目標

成就需求高且競爭性強之成員

2..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費德勒(Fieldler)提出影響領導型態有三因素,包刮領導者與部屬的關係任務結構領導者之地位與權力

3.領導的生活週期理論:賀保羅和肯耐斯(Paul HerseyKenneth H. Blapchard)提出領導者領導部屬時,是依著部屬的成熟度,將其領導行為作不同程度的調整

問題解決法

()問題解決的原則

1.確認對組織的利益影響最大的問題,先解決大問題à小問題。

2.可分配問題給部屬,使其遵照組織政策解決之,增進其自主性。

3.處理大而複雜的問題時,宜諮詢專家

4.解決大問題時,可忽視某些細節,因為沒有十全十美的解決之道

()問題解決的步驟:確立問題(找出問題癥結是首要步驟)→收集資料→規劃行動評價。

 

衝突

()衝突的定義:

1.是一種敵對、對立或想法的牴觸。

2.是一種自然現象,反而可增強組織的力量

3.可讓大家了解事情→↑組織進步

4.與外界衝突,可↑內部凝聚力

5.是生活中必然有的經驗

()衝突的類型及原因

1.發生於個人內在的衝突Intra-Personal):內在價值觀與外在要求衝突、工作過荷

2.發生於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的衝突價值觀與領悟力的不同、溝通不足、角色期望不同、對事物認知領悟不同(例:臨床N的護理計劃,不同於實習老師的護理計劃)

()衝突情境中的角色:有三種參與者

1.攻擊者:善於運用主動攻擊性行為。

2.受害者:多處於受侮辱及困擾的地位。

3.煽動者:好於促發衝突及觀察衝突中的對峙情境。

()仲裁者的態度與職責

1.交互作用主義者理論:衝突是絕對必要的,不主張完全消除,如果太少應刺激它出現

2.協調者是以第三者的利益為出發點

()衝突的處理措施及適用時機:Thomas1976)提出

處理措施

適用時機

安撫

雙方態度合作、非獨斷

逃避

雙方態度不合作、非獨斷

整合

雙方態度合作、獨斷

支配

雙方態度不合作、獨斷

妥協

雙方態度可合作、不會很獨斷

()衝突處理的結果:

1.雙利雙贏,是達成妥協的最高原則。

2.要雙贏,首先要讓對方如願以償。

()衝突處理的方法:採面對面溝通是最常用的。

 

組織的改變

()改變的過程中的三項基本因素:主導改變者改變標的改變環境

()改變的層次

1.第一級:知識或認知上的變化

2.第二級:態度上的變化

3.第三級:行為上的變化

4.第四級:影響整個組織系統的複雜驅力之變化(最難達到的)

()路因(Lewin)改變理論:

1.解凍期:激發改變動機的階段。確知問題的存在,感覺到改變是必須的,其三個原因為:

(1)目前的狀況與自己的期望不符合

(2)對目前工作狀況感到不妥,產生罪惡焦慮感

(3)認為改變可消除目前狀況的不當之處

2.改變期:實際操作及改變的時期。收集資料以了解改變的狀況,達到認同及認知上的再確認。

3.再凍結期:使改變後的新形勢穩固及安定

()季麗絲(Gillies1989)改變策略:

1.改變時的權力分配:(決定權)

(1)單向性權威權力在最高主管

(2)授予性權威權力交由部屬

(3)分享性權威與部屬相互協調、工作人員參與改變的過程,此最具有改變效益

2.改變的策略:

(1)結構式改變策略:改變組織的架構與技能。例如:改變組織圖

(2)權威式改變策略:採命令、威脅及懲戒來改變。

(3)說服式改變策略:「出賣」改變理念,強調改變的優點與利益。

(4)逐步式改變策略:先執行一部分計劃後,再進行下一部份計劃。例如:較複雜的改變計劃。

溝通的種類

()下行性構通上司或主管對部屬下達命令

()上行性溝通:下級人員將意見向主管報告。例如:護理長報告督導

()平行性溝通(側行溝通):同一階層之單位之溝通。例如:護理長之行政會議、兩個病房的業務協調、N彼此協商班別

()斜行性溝通:不同組織層級的單位或個人的溝通。例如:護理部向外科主任溝通、護理長與老師協調護理實習事項等

 

九時間管理

()造成時間浪費的因素

1.內在因素

(1)在同ㄧ時間想做太多的事。

(2)缺乏組織,想到ㄧ件,做ㄧ件。

(3)沒有計畫或計畫不周全。

(4)決策能力不足,不敢做決定。

(5)猶疑不決或倉促的決定。

(6)不切實際的時間估計。

(7)拖延的習慣。

(8)事必躬親,未能授權。

(9)不好意思說「不」。

2.外在因素

(1)電話干擾。

(2)社交應酬太多或外出洽公太多。

(3)資訊不足。

(4)溝通不良。

(5)工作夥伴能力不足。

()如何做好時間管理

1.培養誇越時間陷阱的技巧

(1)了解自己的時間陷阱,去除浪費時間的內外因素。

(2)客觀地評估和分析自己運用時間的方式。

(3)每天進行時間管理的自我分析。

(4)根據自我分析結果加以改進。

(5)必要的話應接受時間管理訓練。

2.應用80/20原理:又稱為柏瑞圖原理(Pareto principle)或重點管理原理,也就是「重要的少數與瑣碎的多數原理」,只要掌握重要的少數(20%)即可完成事情的多數(80%)

3.設定目標,擬定計畫,並安排每天的工作順序

(1)第ㄧ優先:指重要、緊迫的事,也是今天「必須」做的事。

(2)第二優先:指重要、不緊迫的事,是今天「應該」做的事。

(3)第三優先:指不重要、但有點急迫的事,是今天「可以」做的事。

(4)第四優先:指不重要、也不緊迫的事,是每天例行的事或自己想做的事。

4.運用「能力曲線原理」或「黃金時段原理」

(1)充分認識個人最佳工作時間

(2)運用個人每天在體力、活力最旺盛、最高峰時段,做最重要事情。

5.適當拒絕他人的請託,以避免時間的浪費。

arrow
arrow

    凌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