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免疫障礙護理
請尊重著作權,抄襲從事營利行為者追究法律責任
壹、免疫概論
一先天及後天免疫
(一)先天免疫:與生俱來。例嗜中性WBC(在傷口感染時會最早出現)。
(二)後天免疫
針對某種特殊的病原體入侵而引起,在對抗入侵的病原體過程中,產生抗體及致敏化淋巴球的反應。
|
主動免疫 |
被動免疫 |
|
抗體 |
自己產生 |
外來給予 |
|
時間 |
第一次需一段時間 |
立即產生 |
|
記憶性 |
有→可終身免疫。 |
沒有→無法終身免疫。 |
|
原因 |
自然 |
感染疾病所產生,例A型肝炎。 |
由母體處獲得,例IgG、IgA。 |
人工 |
預防接種 1.疫苗:死菌、減毒活菌。 2.類毒素:去細菌毒素。 |
注射含抗體之血清 1.破傷風抗毒素。 2.B肝免疫球蛋白。 |
二免疫種類
(一)初級反應(非特異性):先天的
1.第一道防線障壁:皮膚、黏膜、體液。
2.第二道防線障壁:補體、干擾素、吞噬細胞。
(二)次級反應(特異性):後天的
1.細胞性
(1)T淋巴球:在胸腺形成
(2)淋巴免疫:須藉由主要組織相容複合物為媒介,破壞受感染的細胞、癌細胞與移植細胞。
(3)遲發性免疫。
2.體液性
(1)B淋巴球:在骨髓形成B淋巴球後→抗體(免疫球蛋白;γ球蛋白)。
分類 |
比例 |
主要特徵 |
IgG |
80% 最多 |
續發性免疫反應最主要免疫球蛋白,活化補體系統。可通過胎盤。 |
IgM |
6% |
原發性免疫反應的最早製造的抗體,可形成血型抗原的抗體。 |
IgA |
13% |
分泌液及體液中含有大量,例乳汁及支氣管分泌液。 |
IgD |
1% |
存在於血清、臍帶,出現在淋巴球表面。 |
IgE |
0.002% *最少 |
存在於血清、組織、在異位性過敏 時出現,附在肥大細胞上。 |
(2)抗體免疫:主要攻擊細胞外的病原,保護個體不受感染。
(3)立即性免疫。
(三)三級反應:過敏性(免疫)反應
第一次接觸過敏原時,抗體產生較少,因此臨床症狀較輕微。
種類 |
立即性 體液性 |
遲發性 細胞性 |
||
B cell(骨髓) |
T cell (胸腺) |
|||
第一型 立即過敏型 (即發性) |
第二型 細胞溶解型 (細胞毒性) |
第三型 免疫複合體型 (免疫複合體性) |
第四型 細胞促成型 (遲發性) |
|
補體 |
無 |
有 |
有 |
無 |
抗體 |
IgE |
IgG、IgM |
IgG、IgM |
無 |
機轉 |
1.IgE↑→肥大細胞分泌histamin→水腫、平滑肌收縮 2.嗜酸性白血球↑ |
IgG、IgM→吞噬細胞→細胞破裂 |
抗原抗體複合體→沉澱組織上→發炎 |
致敏性T cell釋放→破壞細胞、發炎 |
疾病 |
1.異位性過敏 過敏性鼻炎、過敏性氣喘、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 2.過敏性休克 Penicillin、虎頭蜂毒液、食物 |
1.溶血性輸血 ABO血型或Rh不合 2.自體免疫 重症肌無力、格雷氏症 |
1.自體免疫 SLE、類風溼性關節炎、急性腎絲球腎炎 2.血清病
|
1.肉芽腫 2.接觸性皮膚炎 3.急性排斥 4.TT test |
貳、免疫不全疾病
一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
主要為感染HIV病毒(HIV-Ⅰ),最易受愛滋病毒侵犯的細胞為T4淋巴細胞。
(一)病因病理
1.抑制T4 cell。(輔助性T細胞、TH、CD4+→釋放淋巴激活素,調節細胞性及體液性免疫反應)
2.使B cell分泌大量非特異性免疫球蛋白IgG和IgA。(γ球蛋白↑)
(二)傳染途徑
1.病毒來源
主要在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CSF、胎盤;尿液、唾液、淚液、汗液只有少量,所以量血壓、背部護理、擁抱、共用餐具或蚊蟲叮咬不會傳染。
2.傳染途徑:黏膜易感性高,皮膚易感性低
(1)性行為:高危險群是男同性戀。
(2)血液傳染:如血友病長期輸血、毒癮者共用針頭、刺青。
(3)母子垂直傳染:懷孕期間經胎盤、分娩過程或哺乳。
(三)臨床表徵:持續數週
1.急性感染期/初期:感染2~6週後,類似感冒,如發燒、腹瀉。
2.抗體陽性期/潛伏期: (CD4>500 個/mm3,佔淋巴球比率>29%)
空窗期:從感染到特異性抗體出現,約3週~6個月,此時病毒量最多,傳染力最強,但大多沒有症狀或症狀不特殊;雖能產生抗體,但抗原(病毒)仍然存在體內→有傳染性。
潛伏期:從出現HIV抗體到出現AIDS症狀的時間,約5~10年。
(1)無症狀期:T4 cell↓、非特異性免疫球蛋白↑。
(2)持續性全身淋巴腫大。
3.愛滋病相關複合症狀期(ARC)/愛滋病患(CD4<400個/mm3)
(1)發燒↑38℃、疲倦、全身無力、體重下降。
(2)持續性腹瀉。(沙門桿菌感染)
(3)全身性淋巴腫。
(4)口腔易被念珠菌感染、絨毛樣白斑症。
(5)異常實驗室檢查:淋巴球、白血球↓ (<1500/mm3)、血小板↓、紅血球↓、T4/T8比值↓。
4.伺機性感染期 (CD4<200個/mm3,佔淋巴球比率<14%)
(1)伺機性感染:是主要死因,發生於T4小於200個/mm3。
最常見的伺機性感染為肺囊蟲肺炎(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常見症狀:乾咳、發燒、寒顫、痰液黃稠帶有血絲、呼吸喘。
(2)續發性惡性腫瘤
最常見為卡波西氏肉瘤(Kaposi`s sarcoma) (約有1/4病患),臉部、頸部、軀幹及四肢出現紅色到紫黑斑塊。
5.緩解期→臨終期。
(四)診斷
1.T4/T8<1(正常1.8)。
2.CD4+<400/mm3。
3.RBC↓,WBC↓,platlet↓。
4.IgA↑、IgG↑(非特異性)。
5.HIV抗體:若抗體(+)、HIV(-)但CD4+<400ml→愛滋病。
(五)藥物治療
1.盡快開始用藥的治療時機
(1)出現臨床症狀的感染者。
(2)無症狀的感染者,當CD4+<350/μl時。
(3)特殊感族群:愛滋病毒感染的孕婦、腎病症候群、B肝感染者。
2.「雞尾酒式療法」:高效抗反轉錄病毒療法(「三合一療法」)
(1) 目的:↓病毒突變產生抗藥性、降低病毒的量。
(2) 方法:2種反轉錄酶抑制劑,加1種蛋白分解酶抑制劑。
反轉錄酶抑制劑 |
作用機轉 |
副作用 |
AZT (Zidovudine) |
抑制病毒繁殖所需的反錄酶,可通過BBB,減少病毒傷害腦神經;也可穿過胎盤,預防母體垂直感染。 |
骨髓抑制、RBC↓、WBC↓、腹瀉、頭痛、發燒、肌肉痛。 |
(六)護理
1.預防感染及傳染(首要措施)
(1)照顧病人前後皆洗手。
(2)減少接觸分泌物,如血液、精液、羊水、體液
a.接觸體液時要戴手套,脫掉手套後,需立即洗手。
b.若接觸到體液,立即以大量清水沖洗污染部位。
c.口罩、隔離衣、護目鏡一般不需要,有噴濺時才使用。
(3)預防發生伺機性感染,預防工作最好從確定感染HIV病毒即開始。
a.有感染症狀,儘早使用抗生素。
b.接種流感疫苗、B肝疫苗。
c.禁止接種活疫苗:水痘疫苗、帶狀泡疹病毒疫苗等。
(4)避免到公共場所及接觸有腹瀉的動物,要戴口罩清洗動物。
(5)維持口腔粘膜完整性(同化療),時常清潔口腔,以漱口水漱口。
(6)保護性隔離措施,非必要時避免注射,減少感染。
(7)勿讓病人與他人共用牙刷、刮鬍刀。
(8)告知減少性伴侶、要全程戴保險套,避免肛交、口交。。
(9)護理人員:若AP不要照顧病人、傷口以防水膠布包紮、禁止口對口急救。
(10)針頭用完後不用回套蓋子,不慎被病人使用過的針頭刺到時
a.立即以大量清水沖洗傷口。
b.24小時內儘快服用400mgAZT。
c.立即通報,並進行抽血檢驗。
d.於第6、12、24、48週追蹤治療,此期間避免性交及捐血。
|
經皮膚感染(針扎) |
黏膜或接觸受傷皮膚 |
HBV |
6~30% |
未定量 |
HCV |
3 % |
未定量 |
HIV |
0.2~0.5% |
約0.1% |
(11)污染物的處理
a.排泄物:6%漂白水泡30分~1小時。
b.血跡:0.6%漂白水拭去,需戴手套。
c.血液標本以雙層塑膠袋包裝。
d.體液污染的布單放塑膠袋內→71℃熱水加熱消毒→再清洗。
2.飲食
(1)高熱量、高蛋白(↑免疫力)、低脂肪、多喝水。
(2)鼓勵與家人進餐,禁生菜沙拉。
(3)免洗餐具使用後,須以感染性廢棄物處理。
3.增加舒適感
(1)給與氧化鋅預防皮膚潰爛疼痛。
(2)提供溫水坐浴緩解肛門疼痛。
(3)疼痛前,預先給與止痛劑。
4.維持皮膚完整性
解便完後保持肛門口的乾爽,用軟布擦拭以減少刺激。
5.症狀處理,需持續吃藥控制→↓感染。
(七)愛滋病防治
1.避免母子垂直感染,讓嬰兒HIV感染降到2%以下
(1)懷孕期:妊娠24周內可以建議終止姙娠;母親懷孕第二期(第14週)起,開始服用抗病毒藥ZDV(首選)。
(2)產程中:選擇剖腹產、靜脈注射或口服抗病毒藥。
(3)產後:新生兒出生後,6~12小時內馬上給予口服ZDV糖漿連續6周、避免哺餵母乳(以牛奶取代母乳)。
2.藥癮愛滋減害計畫
(1)擴大藥癮者HIV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2)清潔針具計畫:提供清潔針具與稀釋液,避免共用針頭。
(3)替代治療:提供口服美沙冬,吸引毒癮者戒治。
二全身性系統性狼瘡(SLE)
(一)病因
1.基因:X染色體異常。
2.荷爾蒙:動情激素會增加自體抗體的製造。
3.B cell受到抗原刺激,產生自體免疫。
4.環境:照射陽光(紫外線)、放射線照射。
(二)特徵
1.好犯年齡
年輕、生育年齡的女性,平均年齡約30歲,但老人跟小孩亦可能發生;一年中易於春、夏季發病。
2.遺傳傾向,是一種慢性、發炎性、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
3.病理變化
(1)抗原-抗體複合體沈積組織→補體系統引起發炎與壞死。
(2)複合體侵犯關節、中樞、皮膚、RBC、WBC及血小板,最後致腎炎及腎臟衰竭而死亡。
(3)屬於自體免疫障礙第Ⅲ型過敏反應。
(三)症狀:出現其中4項以上,即可確立診斷
診斷標準 |
說明 |
1.蝴蝶狀紅斑 |
不痛不癢的紅斑,有如蝴蝶,橫跨鼻樑及面頰處。 |
2.盤狀丘疹 |
(1)身體暴露的皮膚出現紅斑(少癢感)、角化皮層。 (2)雷諾氏現象→壞死性血管炎。 |
3.對光敏感 |
陽光的照射常引發皮膚的紅斑病變惡化。 |
4.口腔潰瘍 |
口腔黏膜、鼻咽及硬顎潰瘍,易有鵝口瘡。 |
5.關節炎 |
2個以上的末梢關節腫痛、發炎。 |
6.漿膜炎 |
肋膜炎、心包膜炎(最常見的心臟病變) |
7.腎臟病變 |
腎絲球腎炎、腎衰竭→蛋白尿、血尿。 |
8.神經病變 |
抽搐、倦怠、幻覺。(侵犯中樞神經或類固醇過量) |
9.血液病變 |
(1)紅血球↓:Hb<11gm/dl。 (2)血小板↓:<100,000/mm3。 (3)白血球↓:<4,000/mm3。 (4)淋巴球↓。 (5)其他:ESR↑、C反應蛋白質(C-RP)↑、白蛋白↓、BUN↑、Cr↑。 |
10.免疫病變 |
(1)補體C3、C4↓。 (2)LE細胞出現陽性反應。 (3)伽瑪球蛋白↑、血清出現免疫複合體↑。 (4)抗單鏈去氧核醣核酸(Anti-ss DNA)抗體陽性。 (5)淋巴腺病變、淋巴腫大。 |
11.抗核抗體ANA |
陽性反應,為最主要之診斷指標。 |
(四)處置及護理
1.治療
採症狀治療,不能治癒;症狀緩解後不可以立刻停藥,要逐漸減輕劑量給最少有效量,需終身服藥。
(1)口服藥物
a.類固醇(Prednisolone):抑制炎症及減少腫痛,副作用:庫欣氏症候群。
b.抗瘧疾製劑(Chloroquine、氯奎寧Plaquenil):治療關節炎及圓盤狀丘疹,副作用:角膜病變、視網膜病變。(不可逆性傷害、注意每4~6個月定期檢查眼底)
c.免疫抑制劑(Immuran、Cyclophosphamide):減少自體免疫,延緩狼瘡性腎炎的惡化,副作用:骨髓抑制(要注意預防感染)。
e.非類固醇抗發炎症藥物(Aspirin):控制關節炎的症狀,副作用:潰瘍、出血。
f.利尿劑:控制水腫及高血壓。要注意鉀離子的變化。
(2)脈衝式藥物治療:連續三天靜脈注射高劑量類固醇(1gm/day)緩解症狀,之後改為每個月注射一次,期間口服低劑量類固醇。
(3)血漿放流術:減除病患血循環中的免疫抗體及免疫複合體。
2.飲食
(1)高熱量、高維他命、高蛋白、高鐵。(未腎衰竭時)
(2)類固醇治療,採低鈉、高鉀、高鈣飲食,並且限水及飯後服藥。
(3)腎衰竭、尿少、水腫、BUN及creatinine↑→低蛋白、低鉀、限水及鈉、高維生素、血液透析。
3.預防皮膚惡化,避免曬太陽
(1)外出塗防曬膏、撐傘、穿長袖、戴帽子及太陽眼鏡。
(2)涼水浴→↓皮膚搔癢及不適。
(3)避免使用痱子粉、補蚊燈。
4.減輕關節疼痛不適,維持身體適當活動
(1)急性炎症期使用冷敷,應多休息減少耗氧。
(2)疾病緩解後,執行漸進式健康活動(如游泳),減少慢性疲憊。
(3)冬天注意關節保暖,執行關節運動,防僵硬。
(4)避免:慢跑(會加重關節負擔)、固定不動(防骨質疏鬆)。
5.生育問題
(1)病情穩定後3~6個月可與醫師討論再計畫懷孕,但懷孕末期或產後易病情惡化。
(2)不宜採用口服避孕藥,以免SLE病情惡化。
(3)母親抗體會由胎盤給胎兒→少數新生兒會出現暫時性SLE,6個月才會消失。
6.教導預防感染的方法
7.給大量類固醇後需注意混亂、幻覺或抽搐,若有需預防跌倒。
8.學習與SLE共存。
三器官移植
(一)移植種類
1.自體移植。
2.異體移植
(1)同卵雙胞胎最理想,不會排斥→HLA相同的兄弟姐妹。
(2)腎臟活體捐贈者主要是受腎者的父母、手足或子女。
(二)組織配對
1.紅血球上的ABO血型及Rh。
2.人類淋巴球抗原(HLA)
3.交叉配對。
(三)器官捐贈者的條件
1.活體捐贈者:五等親的血親或配偶(育有子女或結婚兩年以上)。
2.器官捐贈者的條件:無腫瘤、無傳染病、無明顯肝疾病、無長期控制不良的高血壓或糖尿病。
(四)器官保存:4℃的特殊電解質溶液中
(五)合併症
1.感染:主要是免疫抑制及防衛機轉改變。
2.排斥
(1)除了同卵雙胞胎移植外,其他移植皆會發生排斥。
(2)表徵:發燒、移植器官觸痛感、疲倦、呼吸短促、移植物缺氧。
種類 |
特殊表徵 |
肝臟排斥 |
肝炎症狀、肝腫大。 |
角膜排斥 |
眼結膜充血、角膜混濁、角膜水腫。 |
心臟排斥 |
心衰竭症狀、心臟腫大、心搏過速。 |
腎臟排斥 |
腎炎和腎衰竭症狀、腎臟腫痛。 |
骨髓排斥 |
GVHD→嚴重腹瀉、嚴重黃疸、皮膚改變。 |
(3)排斥種類
種類 |
時間 |
機轉 |
治療 |
超急性 |
數分鐘~數小時內(24~48小時內)→器官壞死、血管栓塞。 |
B cell
|
不可逆性的器官壞死,立即手術取出植入的器官。 |
加速性 |
2~5天內,為第二次免疫反應 |
記憶性T細胞 |
1.大量類固醇 2.血漿去除術 |
急性
|
1~6週內(3個月內),發燒、移植器官功能衰竭。 |
T細胞、巨噬細胞活性增加 |
最常見,預後也最好: 1.IV注射高劑量類固醇。 2.ATG或OKT3→↓排斥。 |
慢性
|
3個月後(數年後),反覆進行性排斥→器官功能喪失。 |
B細胞 (導因相當複雜) |
治療效果不好,保守治療: 1.類固醇。 2.免疫抑制劑。 |
(六)移植後的照護
1.定時服藥與追蹤,絕不可自行調藥或停藥。
2.預防感染: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便秘、接觸生病的親友、飼養寵物、避免接受活病毒預防注射。
3.注意防曬,以避免藥物的光敏性。
4.建議在移植後1~2年(情況穩定後)再考慮懷孕,且應停止用藥至少2~3週才能懷孕。
留言列表